新中國誕生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唯有石油部沒有完成計劃。西方國家妄圖用石油"窒息紅色中國"。獨臂將軍余秋里于危難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長。在川中會戰失敗之后,帶領數萬會戰大軍克服了無路、無糧、無房,以及天災人禍等重重困難,在松遼展開了艱苦卓絕、歷時三年的石油大會戰,一舉扭轉我國石油工業的被動局面。
1958年初,新中國誕生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唯有石油部沒有完成計劃。西方國家妄圖用石油"窒息紅色中國",年輕的新中國石油告急,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一籌莫展。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獨臂將軍余秋里于危難之秋出任石油部長。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鄧小平關于將石油勘探的重點由西部轉移到東部的指示,積極在東部尋找油田。在八大二次會議上,余秋里帶領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績軟,嘴上不能軟"的調子,打了各部局一個突然襲擊。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視察時,把解放軍"支部建在連上"的傳統帶到了石油戰線,要求每個鉆井隊都要建立黨支部,配備一名政治指導員,寧肯少打兩口井,也要把基層黨支部建設好。
中蘇關系惡化,蘇聯背信棄義,撤走專家。年輕的新中國周邊局勢日趨緊張。毛澤東、周恩來和國防部長彭德懷等都非常關心石油狀況。四川龍女寺2號井、南充3井等喜噴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歡騰。在成都開會的毛澤東,沒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現身四川隆昌氣礦,并題詞"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會戰敗退,余秋里壓力重重。
黨中央在廬山召開"八屆八中全會"后,在黨內掀起了一場"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斗爭,波及到了石油廠礦的一些領導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風險,力排眾議,據理力爭,保護下屬。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噴原油。石油部副部長康世恩指揮松基三井試油工作,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親自視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鎮為"大慶區"。余秋里召集干部、專家進行座談,最終決定采用打破常規,甩開勘探,集中石油系統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鎮附近為會戰中心,在松遼展開一場聲勢浩大的石油大會戰。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義,樹立全局觀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這個大油田勘探、開發建設好。
在鄧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黨委關于開展石油大會戰的報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批準。王進喜等一大批優秀鉆井隊積極率隊奔赴大慶參加會戰。面對少數人的畏難情緒,余秋里提出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的戰斗口號。
1960年3月10日,薩66井噴出高產油流。余秋里連續主持召開黨組會議,提出揮師北上,把主戰場從大同鎮附近轉移到薩爾圖地區。全國有關系統支援大慶建設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薩爾圖火車站,大批的轉業軍人作為石油工業的新生力量抵達大慶。王進喜率領井隊人拉肩扛連夜把鉆機和設備運到井場,并率先破冰端水保開鉆。
余秋里將王進喜等樹為會戰的先進典型,并針對會戰已經暴露的問題,邊學習邊分析會戰的形勢、任務和矛盾。在大慶掀起了學習毛著、"學兩論"的高潮,統一了職工思想。
這部劇,是對共和國第一代建設者的緬懷和追憶。“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慶油田?!辫F人王進喜說出了個人與國家的關系。
這部劇,更像是一個國家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站穩腳跟之后為第二個十年的開宗明義?!笆褪菄篮徒洕ㄔO的重中之重?!逼薪栲囆∑街谡f出了石油工業對于國家的意義。
五十年后的今天,中國石油隊伍走遍全球,為國家的石油需求拓土開疆——昔日奠基者,今朝拓疆人。如果我們知道歷史怎么寫,也許心情會更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