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第七天讀后心得篇一
《第七天》延續(xù)了余華一貫的直白殘酷風格,本書甚至將這種風格貫徹得更加徹底。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把《第七天》這本書看完,就讓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合上書,才發(fā)現(xiàn)那封面上的字“書中描寫的荒誕比起現(xiàn)實的荒誕”……也許世界就是這樣。
放下手中的書,轉(zhuǎn)身望向窗戶,放松一下緊繃的思維,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將大地照得刺眼,樹在無意中留下晃動的陰影。
我面對著太陽,在思索我的世界—對自己靈魂的問詢,不經(jīng)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墳堆,那里埋葬著我的親人,它的渺小,讓人不會去注意,只有幾塊紅磚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訴我們她在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過,在這片樹林中曾穿行過,我獨自在墳堆前駐足,在這里忘卻了伙伴的約定??這是兩個靈魂駐足的地方,但只有一個靈魂永遠在這里停留。
又回頭琢磨,覺得有一種死亡般的寒冷和壓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著喘不出氣。
活著的世界里充滿了艱辛,死亡卻只是絕望的開始。
但死去的世界里,也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jié)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jié)奏。
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里走來走去,這里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里人人死而平等。
無論外面的世界怎樣,這里永遠是春天。
關上了。
再次打量桌上的書,這才悟得書中的世界—我們在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間迷失了自己,我們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墻中,變得干澀、貧乏,內(nèi)心是繚亂的,濃霧鎖住了這個城市的容貌,這個城市失去了白晝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
但我們永遠向往著幸福,在這里謀生,苦盡甘來。
驅(qū)逐,去了那片“死無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離那黑暗的時代。
歷經(jīng)七年磨練,余華新作《第七天》是一個比《活著》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的作品。
從篇幅來看,這是一個中長篇,然而書中并未給讀者描繪一個結(jié)構(gòu)精巧嚴絲合縫的完整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凌亂蕪雜包羅萬象的短篇故事集。
余華借一個死人的口講述了一系列深黑色的故事,這些故事絕非鬼狐夜談或者道聽途說,故事中的事件都經(jīng)常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故事中的人無一例外都“死無葬身之地”。
余華雖然將這些故事以魔幻和荒誕的筆觸串連在一起,卻仍是不加掩飾地給作品一個寫實主義的基調(diào),余華想展現(xiàn)給讀者的就是當前社會的一個濃縮,一個類似薄伽丘《十日談》般有批判諷刺又有美好溫情的現(xiàn)實世界。
書中所描繪的“濃霧彌漫之時,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殯儀館,這是它現(xiàn)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
我得到一個通知,讓我早晨九點之前趕到殯儀館,我的火化時間預約在九點半。”這個充滿懸疑的開頭也就變得真實刻骨。
畢竟死后還能徘徊在兩個世界之間,不啻為我們思考自己死亡的`一次機會。
當然這是唯心主義,但在曾以“先鋒”聞名的余華筆下,七天,是能提供一次不長不短的生死體驗。
的確,死亡的亡靈懷著對人世的眷戀在七天里游蕩,在亡靈與亡靈的對話中,又能重構(gòu)或者還原起塵世的善良與罪惡。
與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第七天》中余華不再以局外人的視角推進故事,而是置于第一人稱的敘述,與故事開始奔赴殯儀館火化的亡靈楊飛融為一體,記錄亡魂七日的癲狂際遇。
一件件無由的橫禍,一樁樁無辜的死亡,他用近乎冷酷的客觀鋪展開來,血淋淋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
《第七天》延續(xù)了余華一貫的直白殘酷風格,本書甚至將這種風格貫徹得更加徹底。
無需繁瑣的結(jié)構(gòu),摒棄復雜的技巧,沒有矯飾的語言,除了“父親”,作者甚至沒有刻意塑造書中其他任何一個人物的面貌。
余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構(gòu)建一個死亡與絕望和人性交織的地方“死無葬身之地”。
書中將千瘡百孔的現(xiàn)世人間與靈魂穿梭的魍魎世界串聯(lián)起來,在歷史景深與現(xiàn)實斷面的交匯處展開了新一種關照世界、介入現(xiàn)實的嘗試。
總之,從《活著》、《兄弟》、《許三觀賣血記》到《第七天》,余華無論用什么樣的表述形式,都體現(xiàn)了一位作家現(xiàn)世憂患和人文情懷:生即是為了活著的忍耐,是為了對抗死的抗爭,生命的原始價值亦是對抗苦難的磨合。
懷著好奇的心理,我閱讀了一度銷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作者余華所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震撼到了,故事內(nèi)容的荒誕和絕望是我沒有預料到的,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識,很多來自于曾引起媒體和網(wǎng)絡廣泛關注的新聞,只是作者通過以這樣虛幻的手法集中編排出來,還是讓我一下子感覺透不過氣來。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當今荒誕的社會新聞,很多人在各種悲劇中受傷或死亡,而這些人在這些事件之后有怎樣的經(jīng)歷和想法?余華的這部《第七天》就是來寫這部分內(nèi)容的,從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來講患難與救贖。
和余華的《活著》相比較,從故事的取材上來說,《活著》寫的是歷史,《第七天》寫的是現(xiàn)在,人對當下的絕望肯定要比已經(jīng)過去的更深。
《活著》里面死去的人都還有個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卻是“死無葬身之地“。
看過這本書的人不會不熟悉,這些悲劇時時刻刻發(fā)生在網(wǎng)上和周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猜忌、貪婪和欲望造就了社會的殘酷。
悲劇有的是純突發(fā)自社會:被強拆致死的鄭氏夫婦,車禍身亡的李月珍,有的是因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聯(lián):李青因為楊飛的貧窮出走但陷入騙局自殺,鼠妹的為情自殺,伍超為鼠妹的墓地賣腎籌錢而死,張李二人的兇殺以及張剛父母的挾兒子以令警察局等等。
死后的世界同樣是分等級的。
在殯儀館里,有錢有權(quán)者享受vip待遇,普通人只能耐心等待,讓領導先燒。
沒有墓地的亡靈們只能去往“死無葬身之地“。
來到“死無葬身之地“的亡靈們都帶著悔恨或是遺憾,但在這里卻拋開了這些,獲得了真正的平和安寧,就連生前針鋒相對的仇家也在這里結(jié)成了不離不棄的伙伴。
這個地方讓這部小說有了一些溫暖的色彩。
雖然是一部描寫死亡的小說,我卻覺得它是余華作品中最溫暖的一部。
作者似乎想借“死無葬身之地“告慰枉死者們的靈魂,
但如果只是講這些,那就是社會新聞雜集了,咋能成著作呢?是的,余華讓善良和真情在這些沉重丑陋的現(xiàn)實掩埋中伸出了一雙手,楊金彪與楊飛的父子情是本書中最大的亮點:雖然楊飛是撿來的,但楊金彪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位養(yǎng)子。
楊飛與李青的愛情,也因為一個是“永遠愛“,一個是“仍然愛“,而被隔絕在美好的未來想象之外,當一個漂亮姑娘想要去看世界的時候,再好的男人也擋不住。
即便如此,兩人之間還是有愛有掛念,這也許就足夠了。
鼠妹的感情雖然幼稚,但余華還是給予了很大的憐憫和同情,讓她在死后了解到真相,凈身并第一個離開了“死無葬身之地“,也可以說是一個祝福。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樣。
“這是譚家鑫對女兒的寬慰,還有張李二人的吵鬧作伴,以及鼠妹與嬰兒們的歌唱……通過這些,作者想要表述的可能就是,在這個殘酷的世界里,去信任親情、友情與美好,是我們生命仍然存在的依靠。
1.
《第七天》讀后感
2.
第七天經(jīng)典語錄
3.
論語讀后感-讀后感
4.
《活著》讀后感-讀后感
5.
《童年》讀后感-讀后感
6.
雷雨讀后感-讀后感
7.
哈姆雷特讀后感-讀后感
8.
紅巖讀后感-讀后感
第七天讀后心得篇二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把《第七天》這本書看完,就讓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合上書,才發(fā)現(xiàn)那封面上的字“書中描寫的荒誕比起現(xiàn)實的荒誕”……也許世界就是這樣。
放下手中的書,轉(zhuǎn)身望向窗戶,放松一下緊繃的思維,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將大地照得刺眼,樹在無意中留下晃動的陰影。我面對著太陽,在思索我的世界—對自己靈魂的問詢,不經(jīng)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墳堆,那里埋葬著我的親人,它的渺小,讓人不會去注意,只有幾塊紅磚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訴我們她在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過,在這片樹林中曾穿行過,我獨自在墳堆前駐足,在這里忘卻了伙伴的約定這是兩個靈魂駐足的地方,但只有一個靈魂永遠在這里停留。
關上了。再次打量桌上的書,這才悟得書中的世界—我們在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間迷失了自己,我們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墻中,變得干澀、貧乏,內(nèi)心是繚亂的,濃霧鎖住了這個城市的容貌,這個城市失去了白晝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但我們永遠向往著幸福,在這里謀生,苦盡甘來。驅(qū)逐,去了那片“死無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離那黑暗的時代。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jīng)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第七天讀后心得篇三
楊飛與李青
伍超與劉梅
終究是太年輕氣盛了無所畏懼了吧。作為普通百姓或者說底層小人物,哪里有不苦哪里有不累?用來糊口的打工,咋能說不干就不干,賺不來工錢買不來飯啊。一不小心中了你的毒心甘情愿為你死心塌地,吵不散打不散,可是一個欺騙哪怕明知是善意的謊言卻成了最后一根稻草,壓垮了最后的倔強,多想他來哄一哄,可是他的不出現(xiàn)加上網(wǎng)絡的推動讓她最終失去了所有。他聰慧他勤勞他有著可期的未來,為了爭她的一口氣放棄了前途一次又一次,最終連命都舍去了。以愛情的名義,忘記了生活需要面包。
關于仇恨
活著時我恨你不惜取了你的命,死了卻愿意為你放棄安息之地在這死無葬身之地一直陪著你,等候你的一份希望。
關于貧富
有錢人的生活窮人想象不出來,活著如此,死了亦如此。這等級森嚴的看了太讓人絕望了,不過還好還好,我一直都沒有野心一直隨遇而安無所謂了。
關于黑暗
暴力強拆,暴力逼供,小生意人的舉步維艱,普通百姓的命不值錢……多年過去了,有些再慢慢變好了,有些……我期待能更好。
關于輪回
作為新來的,被先來的帶到死無葬身之地,慢慢地,我成了先來的,帶著后來的來到這死無葬身之地,介紹著這里的故事,生生不息。
有點疑惑
第七天讀后心得篇四
如果說余華的《活著》講述的30年前的社會,那么《第七天》便是當今社會的沒有靈魂的體制下的新版《活著》,《第七天》以死后靈魂的視角快速的掃描出這個世界,這個活著時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連幸福都顯得可悲的世界,卻在死后,有墓地的靈魂可以安息,沒有墓地的靈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園,看完不得不感慨這真是絕佳的諷刺。
但是,真正震撼的恐怖是,我們這些讀者,我們都還活在和書中描述絕無出入的社會里,想到這,不禁讓人顫栗。
如果可以,我會很高興慶祝這個社會的頭七,也很希望,創(chuàng)世紀的第七天從書里死人的世界里來到活著的人間。
盡管,余華還僅僅是點到即止,但是,很明顯,能讓人感覺到他盡力了,一個作家的盡力,這種盡力,是一種歇斯底里的,迫切的,要求社會進步的吶喊。
第七天讀后心得篇五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把《第七天》這本書看完,就讓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合上書,才發(fā)現(xiàn)那封面上的字“書中描寫的荒誕比起現(xiàn)實的荒誕”……也許世界就是這樣。
放下手中的書,轉(zhuǎn)身望向窗戶,放松一下緊繃的思維,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將大地照得刺眼,樹在無意中留下晃動的陰影。我面對著太陽,在思索我的世界—對自己靈魂的問詢,不經(jīng)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墳堆,那里埋葬著我的親人,它的渺小,讓人不會去注意,只有幾塊紅磚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訴我們她在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過,在這片樹林中曾穿行過,我獨自在墳堆前駐足,在這里忘卻了伙伴的約定這是兩個靈魂駐足的地方,但只有一個靈魂永遠在這里停留。
關上了。再次打量桌上的書,這才悟得書中的世界—我們在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間迷失了自己,我們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墻中,變得干澀、貧乏,內(nèi)心是繚亂的,濃霧鎖住了這個城市的容貌,這個城市失去了白晝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但我們永遠向往著幸福,在這里謀生,苦盡甘來。驅(qū)逐,去了那片“死無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離那黑暗的時代。
第七天讀后心得篇六
余華作品不是晦澀難懂,而是在現(xiàn)實的敘述中注入適度的現(xiàn)代意識,以簡潔的筆觸和飽滿的情感盡可能地獲得讀者最廣泛的共鳴。與語言優(yōu)美詞藻華麗的其他作家相比,我更鐘愛的是文字中透露著黑暗的余華。
童話是留給小孩子看的,成熟的人或許更適合風雨后的返璞歸真。于筆者而言,這社會上的荒謬事件數(shù)不勝數(shù),每每看到手機上的推送,都不忍打開。這大概是源于內(nèi)心那顆最純正的心,封存已久。我一直小心翼翼地捧著它。直至如今,這社會的真面目在一個又一個荒謬后被揭露被戳穿,渾渾噩噩過了十六年,如今頂著“中國青年”的稱號,被迫接受現(xiàn)實。
我問她:“這是什么地方?”
她說:“這里叫死無葬身之地。”
此書集荒唐、暗黑、腐朽于一體。社會上怎么會有這樣的事情呢?大多數(shù)讀者都會對此感到質(zhì)疑。興許是在社會上大肆宣揚正義的大背景下,人們對黑暗的理解已模糊不清,但筆者想表達的是,一個社會是否真正和諧美好,看得不僅僅是治安不僅僅是宣傳工作是否到位,還要看人們的內(nèi)心。
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社會上“在外女學生被奸和殺”“北大學子弒母”等事件層出不窮,面對諸如此類的新聞,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輕輕劃過罷了,可是又有誰真正的關心在乎過呢?想必都是人類的內(nèi)心在作秀。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顧城的短短幾句詩,訴說出許多人的心聲,我想,我們都是任性的孩子。
我們都是第一次來到這世上,沒有人知道死后的世界會是怎樣,也鮮有人為自由而活發(fā)聲。都說人生而平等,我們力所能及的便是善良與真心。“有時候,人類的美德可以終結(jié)悲劇”在這喧囂的塵世間,若人人都能對其抱以真心,太陽的力量或許會更大些。
董卿說:“其實當我們有一天,在回憶過往遇到的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如果我們能夠想起來的更多的是一份單純、友好和善良,這就是我們的幸運。”黑暗中的曙光,是由千千萬萬個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良組成的,每個人都在經(jīng)歷著他人不知的戰(zhàn)斗,請心存善意,直至永遠。
第七天讀后心得篇七
合上書,淡淡的月光穿過了云翳,躲著人群,灑在了純黑的封皮上,“第七天”三個字閃著微微熒光,像是那浩渺群星。我抬頭望向遠處江邊的點點燈火,仍沉浸于那曲折離奇的故事中。
這是個玄乎又現(xiàn)實的故事,卻幾度令人哽咽失聲。主角楊飛離世后,放棄了到殯儀館火化,魂魄在空虛混沌的城市中游走,意外地遇見了自己前妻李青,短暫相聚片刻后再度分別,楊飛繼續(xù)游蕩在生與死的邊境線上。又見到了自己的出生情境,走進了那生前記憶。他重觀了一遍自己的一生,楊金彪、李月珍、親生父母、郝強生、還有鼠妹伍超等等諸人,冷漠或溫暖,熟悉或漠生者,都像粒粒石子般在生命的潭水中激起了點點漣漪,或大或小,或輕或重。最后的最后,楊飛在鼠妹的帶領來到另一個世界——死無葬身之地,這里人人平等,美好清澈。“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楊飛就此有了歸宿。故事合上了帷幕。
我想,這便是愛吧。是無言又深沉的愛。楊金彪與楊飛互相依偎取暖,給予彼此真心,也許日子很苦,精打細算間忙忙碌碌度過歲歲又年年,兩個幸運又不幸的父子平平淡淡地過著自己的生活,縱有生老病死,縱有事態(tài)炎涼,然,得一份真心,抵世間疾苦。“這溫吞世俗人間煙火,只有你是我的江河湖泊。”楊金彪,這個沒有錢沒有文化沒有固定住所的“三無”男人,卻擁有著那高高在上自以為是上層官員沒有的東西——真心。說來可笑,真心這東西,在余華的書中鮮少才能見到。從殯儀館火化的三六九等到二十七個生命被醫(yī)生稱為“醫(yī)療垃圾”,從李月珍的超度都分國產(chǎn)與進口到她的遺體失蹤而醫(yī)院拿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我清晰的看見了余華筆下那些醫(yī)生等人胸膛中跳動的不是心,而是被腐朽填滿的空殼,流淌的并非鮮血而是粘稠的灰黃液體。而楊金彪這個樸實忠厚的父親,卻真正擁有著心。
活著的人不一定活著,死了的人也不一定死了。
那些活著的人或許行同傀儡,那些死了的或許仍舊鮮活。我想,這種境況在過去,亦在現(xiàn)在。也許世態(tài)污穢,也許人情寒涼,但不管怎樣,都要努力成為一個像星星一樣的人,干凈透澈。
要站在有光的地方啊,有云淡風輕,有微微晨光,雨水沾過樹葉透著濕潤的光澤,長街燈火點點車輛川流不息,挨家挨戶的人漸漸進入夢鄉(xiāng)。心間愛的力量奔騰不息,流淌著,向著光閃耀。
我們都活著,活在清風明月的當下。晴天、陰天、太陽、月亮、黑色、白色,期待初春第一朵早櫻,期待仲夏第一縷晚風,期待深秋第一聲雁鳴,期待冬日第一抹潔白。
《第七天》中死無葬身之地是人死后的歸宿,是平等的烏托邦,是溫暖的依靠處,但,卻別忘了忽視一點,那是些死了的人。縱然那兒有鳥語花香,有汩汩清泉,有暖陽明月,可他們卻再無法回到活著的時候,無法和所愛的親人擁抱,無法享受陽光的沐浴。
來人間一趟,不努力把每天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怎么行。
“得以份真心,抵世間疾苦。我們都活著,活在明媚似陽光的當下。”
第七天讀后心得篇八
這是一個比《活著》更艱難的故事,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
一開始獲悉余華新書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時候,我想到的是圣經(jīng)里面的創(chuàng)世七天,看完整本書后,才發(fā)現(xiàn)這個名字企圖在吻合中國傳統(tǒng)的“頭七”,雖然書的前面寫著了《舊約創(chuàng)世紀》的句子。書的內(nèi)容看似很荒誕:寫的是一個死去的靈魂在七天里的見聞和回憶。
然而作者意圖并不在這里,余華喜歡在絕望中給人留著希望,這本書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jié)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jié)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里走來走去。這就是死無葬生之地,在這里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里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構(gòu)建出來的暖巢,于殘酷現(xiàn)實里流露真實的人性溫暖。“死無葬身之地”為現(xiàn)實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個烏托邦,用荒誕的變形記演繹出一種底層世界的冷暖人生。
第七天讀后心得篇九
韓寒說過,所謂的正書,乃是過了七月份就沒用的書,所謂閑書,乃是一輩子都受用的書。我雖不能為這句話送去鮮花掌聲,因為我畢竟是學生,為了吸取正書里的知識而活,但在心里還是頗為贊同。正書是教書育人的,是讓我們在學校混得開的;閑書是雜七雜八的,是讓我們在社會混得開的,兩者雖然都是書,作用卻不太相同。
我是個學生,這是我的職業(yè),我生活在學校到家往返的途中。我自然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領略我生活圈子外的世界,閑書在這個時候就成為了我步入社會的第一老師。
——這本余華的《第七天》就讓我深深體會到了社會上的喜與悲。
這本書名氣很大,字數(shù)卻顯得吝嗇,讓人有種讀不過癮的感覺,那些入書的讀者恨不得抓住余華的脖領讓他寫出《第二百天》,而不是區(qū)區(qū)七天。讀罷此書,回看題目,深感不解。為何作者寫了七天題目卻是第七天?按照一貫思維,第七天應該是一天,這點想必讓語文老師們深感困惑。
有些學校會讓學生每天看半小時新聞,用來彌補走向社會卻被學校占領的時間,當然,僅限于小學。在初中生活讓我們焦頭爛額的季節(jié),哪里還有人會放下方程、語法而去欣賞兩國爭紛,還是多想想自己和別人家那誰誰誰的爭分吧。這本書卻是填補了些我對生活的迷惘,看完后,我就不再難過了,因為與主人公相比,我的矛盾仿佛是壓死駱駝的一根稻草,亦或是餓極時吃的第一個包子,根本沒太大作用。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許多社會悲哀,僅僅是我眼里的社會悲哀。因為每當我想反駁“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的至理名言時,爸爸就會告訴我:“你的世界觀還沒有形成,對任何事不要輕易地下對與錯。”至此之后,我就明白了什么叫做沉默是金。我眼里的美好生活是每個人吃得飽,穿得暖,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我所體驗的生活僅限于此,我知道那些乞討的人很可憐,但我從未深入了解過他們的生活,我知道報紙上出現(xiàn)的富豪很有錢,但我亦從未體驗過紙醉金迷、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樂趣。
生亦何歡死亦何哀。文章充分地展現(xiàn)了一個人在現(xiàn)實中無法得到的,便到幻想中、死亡后去實現(xiàn)。人永遠不會知足,所以多少人最后的結(jié)局都是“抱憾而終”。當看到作者描寫那一片和諧、綠色的草地時,連我這個從未吃過苦、受過累的孩子都有些心動,因為在那里,我不會有學習的壓力,我不會為了幾個數(shù)字而浪費生命。幸虧現(xiàn)在免費的圖書館太少了,而生活水平低下的人民群眾也不會想到精神生活,否則若他們看到這本書被書中所描述景象而迷住那自殺率就會大大提高了。
余華說現(xiàn)實荒謬,我們追逐狗血韓劇是因為我們沒有過那樣大起大落的生活,其實我們并不知道,我們的生活比起他們絲毫不遜色。我們每個人都活得有血有淚,我們都與身邊的三兩個人共同歡笑、哭泣,我們沒有什么不同。曲婉婷的歌曲里有一句臺詞,我覺得很對:“雖然沒有天生一樣的,但在地球上我們是一樣的。”《第七天》里連焚燒都要分貴賓席,可見當前社會的黑暗。不管再苦再難,只要有愛你的人在一起就好,何必追求物質(zhì)。
天黑時我們仰望同一片星空。
只要我們享受生活,學會知足,我們過得一樣可以很好,一樣可以快樂、幸福。
第七天讀后心得篇十
前段時間看了《月亮與六便士》,這兩天在家看《第七天》,它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余華長篇小說。
這部小說,作者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見聞:講述了現(xiàn)實的真實與荒誕;講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作者用無比直白赤裸不加修飾的手法和語言展現(xiàn)給了讀者。
總的來說就是描寫了一個官僚腐化、官民對立、貧富分化、道德淪喪,價值觀混亂、暴力執(zhí)法、食品安全、農(nóng)村留守老人和兒童、城市鼠族等等這些現(xiàn)象盛行的荒誕的世界。
讓我了解到“死無葬身之地”的另一層意思,原來生活除了正能量積極一面,還有一層層陰暗面!反映著我們現(xiàn)實的生活!
作為一個母親,我對文章描述孩子和父親之間那段親情,特別感動,孩子是撿來的,但是父親完全當作自己親生兒子對待,為了孩子的幸福選擇一生未婚,雖然孩子生活不算大富大貴,卻給了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把一切最好的最好的都給了孩子。
當孩子長大成人,找到了親生父母,那邊有更好的工作機會,這個父親很無私的送孩子到車站,和孩子告別,讓他去親生父母的城市去生活,力求更好的發(fā)展。
當然這個養(yǎng)子生活了不久,就回來了!和這個養(yǎng)育他的父親生活在一起!
這位父親一生任勞任怨的照顧孩子,撫養(yǎng)孩子長大成人,卻不求回報,臨終前得了重病,為了不拖累孩子自己選擇離家出走!自生自滅!
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但是只要親情在,人間還是會有愛有溫暖!
在南方漸冷的天氣里,窩在家里,坐在床前,看這樣一本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