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來愛遠(yuǎn)遠(yuǎn)地看繁華,不疏離,不遠(yuǎn)離。縱使隔著千年的時光,亦覺不到遙遠(yuǎn)。那些古老的繁華,隱隱散落在那個人--李煜的筆底,彼時溫暖了秋風(fēng)階下。而今君知否?有一個女子,只為得你那一句“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便不辭鞍馬地從江北小城來到了這江南的十里秦淮畔?倚橋看燈,走了一轉(zhuǎn),腕上多了只鏈子,系印著字的小瓷貓——不假思索地選了個“嘉”字。。。。。。
如今我靜默地坐在這里,回憶江南之旅。。。。。。。
所幸,來了,那么時間的錯過人事的變遷,也就不是那么遺憾。
我心安處,是彼君鄉(xiāng)。
一、南唐二陵
清晨,黯云,微雨。
去二陵的路,太遠(yuǎn),地圖上甚至沒有明確的標(biāo)識。我乘了地鐵至小行下來,坐始發(fā)的155路,向它的終點站祖堂山去。道路遠(yuǎn),路況亦不甚好,當(dāng)肆意的風(fēng)席卷了撲面的沙塵,在瞬間刺痛雙眸的一刻,我緊閉了眼睛,心底的落寞水一樣涌起來。這里,真的是他曾經(jīng)的南國正芳春嗎?卻又隱隱有些欣悅的預(yù)感:那么我所要去的地方,大概也冷落少人至的吧。
終于,155路長吁一聲停在了終點站。安步當(dāng)車。一路風(fēng)光總帶塵沙,然此處綠意蔥蘢,卻連人跡也是少的。僅能憑路標(biāo)而行。漫漫長路,再看著路標(biāo)上“南唐”二字,竟覺自己好象是那循著桃花探尋武陵源的漁人了。
長路悠然,煢煢而行。漸而祖堂山近在襟袖間了,轉(zhuǎn)去一彎,便是二陵。
步入陵園,清冷無人。夏中青藤正盛,垂蔓滿石砌,高柳亂蟬嘶。遙望陵園深處,荒煙蔓草止不住地教人想那“金鎖已沉埋,壯氣嵩萊”。而拱形的陵墓隱約在荒草間,卻有一種說不出的蕭索莊嚴(yán)。
去過其他的帝陵,雖然打理得當(dāng),齊整華美,然往來的游客,笑語,閃光燈卻使其純粹的成為了“景點”。而此刻,南唐二陵在淺黃深綠中徹底地沉睡著。似乎紅塵瑣事全然與它無關(guān),似乎人世沒有過消長,這帝陵就是如此沉睡了千年。一草一石皆是這神情,倒教我不覺輕了步子,生怕做了這自然莊肅之地冒昧的俗客了。
二陵樣式說也簡極。由右手起,碑廊,欽陵,順陵,陳列館四處,環(huán)著陵墓中心的一汪碧水鳳凰池。
碑廊大方穩(wěn)重。整體作無頂?shù)某钟卫葮邮剑疫呉宦非逗诘装鬃值拈L方形石碑。上刻南唐二主詞。激動之下忘記詳數(shù),不過李景的五闋都在,想來后主詞也全的。我檢那書詞兼美的照了許多——當(dāng)然,咱們后主詞闋闋都是好的,所以,呵呵,美中選精了。主要是取字的。
碑廊出來,便能望見欽陵。外頭看,陵墓的造型極簡單大氣的。獸鎖朱紅大門深掩著,無端地令人生敬心。最后一個墓室比前兩個都小。墓頂有點錐形,一圈圈細(xì)蜜的羅紋,據(jù)說以前繪了彩繪星象圖的,想彼時仰面而望,當(dāng)是何等壯麗。順陵幾乎是一樣的造型,只是由于當(dāng)時國力衰頹,建的更簡單罷了。墓室小些,沒有浮雕和龍,門上雕刻的也只是牡丹花。
寂靜的古墓室里有水滴下的聲音,陽光在遠(yuǎn)遠(yuǎn)的上方,只有一盞昏黃的燈搖曳著,將我的影子投在最后一道還未打開的墓門上。里面就是棺木,是從嘉父親的安眠之地。千年前的靈魂,它和我們,只隔著一道石門,卻就是永恒。
凝視著石門,絲絲縷縷,黛苔細(xì)密。
石門只是一個簡單的圓拱形,然而望著它,年少讀詞時在書頁間尋到的親近感再次漸漸彌漫。真的。。。沒有什么南唐帝王,沒有什么千年時光,這苔蘚遍布的石門后躺著的,只是為我們共同愛著的從嘉的親人,而現(xiàn)在,我們中的一個,代他來看他問候他。清涼的墓室中竟日無人,只有水珠,靜靜地滴答著。我緩緩抱膝坐在那道墓門前厚重的抵門石上,倚著墓門,若不可聞地,嘆了一聲。
那日,從嘉最后一次來這里的時候,會怎樣的心情呢?我不禁想。燈影搖曳,墓室中依舊只有水滴聲……
二,清涼山
夏日里向來炎熱的金陵,今兒早上起便氤氤將雨,然天氣卻不悶,清風(fēng)吹微雨,蕭蕭然頗有秋意。清幽如斯的所在,想必閑時游人亦不少罷,然避開了休息日,再加數(shù)點絲雨,俗客皆離。山木郁郁,石階光潔,則很好。緩緩賞著山景,撐起傘,煙雨在傘沿彌漫開一圈細(xì)霧。
隨心在青石級上徜徉,沿路標(biāo)探訪想去的方向。《李煜傳》里曾說
我向來愛遠(yuǎn)遠(yuǎn)地看繁華,不疏離,不遠(yuǎn)離。縱使隔著千年的時光,亦覺不到遙遠(yuǎn)。那些古老的繁華,隱隱散落在那個人--李煜的筆底,彼時溫暖了秋風(fēng)階下。而今君知否?有一個女子,只為得你那一句“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便不辭鞍馬地從江北小城來到了這江南的十里秦淮畔?倚橋看燈,走了一轉(zhuǎn),腕上多了只鏈子,系印著字的小瓷貓——不假思索地選了個“嘉”字。。。。。。
如今我靜默地坐在這里,回憶江南之旅。。。。。。。
所幸,來了,那么時間的錯過人事的變遷,也就不是那么遺憾。
我心安處,是彼君鄉(xiāng)。
一、南唐二陵
清晨,黯云,微雨。
去二陵的路,太遠(yuǎn),地圖上甚至沒有明確的標(biāo)識。我乘了地鐵至小行下來,坐始發(fā)的155路,向它的終點站祖堂山去。道路遠(yuǎn),路況亦不甚好,當(dāng)肆意的風(fēng)席卷了撲面的沙塵,在瞬間刺痛雙眸的一刻,我緊閉了眼睛,心底的落寞水一樣涌起來。這里,真的是他曾經(jīng)的南國正芳春嗎?卻又隱隱有些欣悅的預(yù)感:那么我所要去的地方,大概也冷落少人至的吧。
終于,155路長吁一聲停在了終點站。安步當(dāng)車。一路風(fēng)光總帶塵沙,然此處綠意蔥蘢,卻連人跡也是少的。僅能憑路標(biāo)而行。漫漫長路,再看著路標(biāo)上“南唐”二字,竟覺自己好象是那循著桃花探尋武陵源的漁人了。
長路悠然,煢煢而行。漸而祖堂山近在襟袖間了,轉(zhuǎn)去一彎,便是二陵。
步入陵園,清冷無人。夏中青藤正盛,垂蔓滿石砌,高柳亂蟬嘶。遙望陵園深處,荒煙蔓草止不住地教人想那“金鎖已沉埋,壯氣嵩萊”。而拱形的陵墓隱約在荒草間,卻有一種說不出的蕭索莊嚴(yán)。
去過其他的帝陵,雖然打理得當(dāng),齊整華美,然往來的游客,笑語,閃光燈卻使其純粹的成為了“景點”。而此刻,南唐二陵在淺黃深綠中徹底地沉睡著。似乎紅塵瑣事全然與它無關(guān),似乎人世沒有過消長,這帝陵就是如此沉睡了千年。一草一石皆是這神情,倒教我不覺輕了步子,生怕做了這自然莊肅之地冒昧的俗客了。
二陵樣式說也簡極。由右手起,碑廊,欽陵,順陵,陳列館四處,環(huán)著陵墓中心的一汪碧水鳳凰池。
碑廊大方穩(wěn)重。整體作無頂?shù)某钟卫葮邮剑疫呉宦非逗诘装鬃值拈L方形石碑。上刻南唐二主詞。激動之下忘記詳數(shù),不過李景的五闋都在,想來后主詞也全的。我檢那書詞兼美的照了許多——當(dāng)然,咱們后主詞闋闋都是好的,所以,呵呵,美中選精了。主要是取字的。
碑廊出來,便能望見欽陵。外頭看,陵墓的造型極簡單大氣的。獸鎖朱紅大門深掩著,無端地令人生敬心。最后一個墓室比前兩個都小。墓頂有點錐形,一圈圈細(xì)蜜的羅紋,據(jù)說以前繪了彩繪星象圖的,想彼時仰面而望,當(dāng)是何等壯麗。順陵幾乎是一樣的造型,只是由于當(dāng)時國力衰頹,建的更簡單罷了。墓室小些,沒有浮雕和龍,門上雕刻的也只是牡丹花。
寂靜的古墓室里有水滴下的聲音,陽光在遠(yuǎn)遠(yuǎn)的上方,只有一盞昏黃的燈搖曳著,將我的影子投在最后一道還未打開的墓門上。里面就是棺木,是從嘉父親的安眠之地。千年前的靈魂,它和我們,只隔著一道石門,卻就是永恒。
凝視著石門,絲絲縷縷,黛苔細(xì)密。
石門只是一個簡單的圓拱形,然而望著它,年少讀詞時在書頁間尋到的親近感再次漸漸彌漫。真的。。。沒有什么南唐帝王,沒有什么千年時光,這苔蘚遍布的石門后躺著的,只是為我們共同愛著的從嘉的親人,而現(xiàn)在,我們中的一個,代他來看他問候他。清涼的墓室中竟日無人,只有水珠,靜靜地滴答著。我緩緩抱膝坐在那道墓門前厚重的抵門石上,倚著墓門,若不可聞地,嘆了一聲。
那日,從嘉最后一次來這里的時候,會怎樣的心情呢?我不禁想。燈影搖曳,墓室中依舊只有水滴聲……
二,清涼山
夏日里向來炎熱的金陵,今兒早上起便氤氤將雨,然天氣卻不悶,清風(fēng)吹微雨,蕭蕭然頗有秋意。清幽如斯的所在,想必閑時游人亦不少罷,然避開了休息日,再加數(shù)點絲雨,俗客皆離。山木郁郁,石階光潔,則很好。緩緩賞著山景,撐起傘,煙雨在傘沿彌漫開一圈細(xì)霧。
隨心在青石級上徜徉,沿路標(biāo)探訪想去的方向。《李煜傳》里曾說
我向來愛遠(yuǎn)遠(yuǎn)地看繁華,不疏離,不遠(yuǎn)離。縱使隔著千年的時光,亦覺不到遙遠(yuǎn)。那些古老的繁華,隱隱散落在那個人--李煜的筆底,彼時溫暖了秋風(fēng)階下。而今君知否?有一個女子,只為得你那一句“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便不辭鞍馬地從江北小城來到了這江南的十里秦淮畔?倚橋看燈,走了一轉(zhuǎn),腕上多了只鏈子,系印著字的小瓷貓——不假思索地選了個“嘉”字。。。。。。
如今我靜默地坐在這里,回憶江南之旅。。。。。。。
所幸,來了,那么時間的錯過人事的變遷,也就不是那么遺憾。
我心安處,是彼君鄉(xiāng)。
一、南唐二陵
清晨,黯云,微雨。
去二陵的路,太遠(yuǎn),地圖上甚至沒有明確的標(biāo)識。我乘了地鐵至小行下來,坐始發(fā)的155路,向它的終點站祖堂山去。道路遠(yuǎn),路況亦不甚好,當(dāng)肆意的風(fēng)席卷了撲面的沙塵,在瞬間刺痛雙眸的一刻,我緊閉了眼睛,心底的落寞水一樣涌起來。這里,真的是他曾經(jīng)的南國正芳春嗎?卻又隱隱有些欣悅的預(yù)感:那么我所要去的地方,大概也冷落少人至的吧。
終于,155路長吁一聲停在了終點站。安步當(dāng)車。一路風(fēng)光總帶塵沙,然此處綠意蔥蘢,卻連人跡也是少的。僅能憑路標(biāo)而行。漫漫長路,再看著路標(biāo)上“南唐”二字,竟覺自己好象是那循著桃花探尋武陵源的漁人了。
長路悠然,煢煢而行。漸而祖堂山近在襟袖間了,轉(zhuǎn)去一彎,便是二陵。
步入陵園,清冷無人。夏中青藤正盛,垂蔓滿石砌,高柳亂蟬嘶。遙望陵園深處,荒煙蔓草止不住地教人想那“金鎖已沉埋,壯氣嵩萊”。而拱形的陵墓隱約在荒草間,卻有一種說不出的蕭索莊嚴(yán)。
去過其他的帝陵,雖然打理得當(dāng),齊整華美,然往來的游客,笑語,閃光燈卻使其純粹的成為了“景點”。而此刻,南唐二陵在淺黃深綠中徹底地沉睡著。似乎紅塵瑣事全然與它無關(guān),似乎人世沒有過消長,這帝陵就是如此沉睡了千年。一草一石皆是這神情,倒教我不覺輕了步子,生怕做了這自然莊肅之地冒昧的俗客了。
二陵樣式說也簡極。由右手起,碑廊,欽陵,順陵,陳列館四處,環(huán)著陵墓中心的一汪碧水鳳凰池。
碑廊大方穩(wěn)重。整體作無頂?shù)某钟卫葮邮剑疫呉宦非逗诘装鬃值拈L方形石碑。上刻南唐二主詞。激動之下忘記詳數(shù),不過李景的五闋都在,想來后主詞也全的。我檢那書詞兼美的照了許多——當(dāng)然,咱們后主詞闋闋都是好的,所以,呵呵,美中選精了。主要是取字的。
碑廊出來,便能望見欽陵。外頭看,陵墓的造型極簡單大氣的。獸鎖朱紅大門深掩著,無端地令人生敬心。最后一個墓室比前兩個都小。墓頂有點錐形,一圈圈細(xì)蜜的羅紋,據(jù)說以前繪了彩繪星象圖的,想彼時仰面而望,當(dāng)是何等壯麗。順陵幾乎是一樣的造型,只是由于當(dāng)時國力衰頹,建的更簡單罷了。墓室小些,沒有浮雕和龍,門上雕刻的也只是牡丹花。
寂靜的古墓室里有水滴下的聲音,陽光在遠(yuǎn)遠(yuǎn)的上方,只有一盞昏黃的燈搖曳著,將我的影子投在最后一道還未打開的墓門上。里面就是棺木,是從嘉父親的安眠之地。千年前的靈魂,它和我們,只隔著一道石門,卻就是永恒。
凝視著石門,絲絲縷縷,黛苔細(xì)密。
石門只是一個簡單的圓拱形,然而望著它,年少讀詞時在書頁間尋到的親近感再次漸漸彌漫。真的。。。沒有什么南唐帝王,沒有什么千年時光,這苔蘚遍布的石門后躺著的,只是為我們共同愛著的從嘉的親人,而現(xiàn)在,我們中的一個,代他來看他問候他。清涼的墓室中竟日無人,只有水珠,靜靜地滴答著。我緩緩抱膝坐在那道墓門前厚重的抵門石上,倚著墓門,若不可聞地,嘆了一聲。
那日,從嘉最后一次來這里的時候,會怎樣的心情呢?我不禁想。燈影搖曳,墓室中依舊只有水滴聲……
二,清涼山
夏日里向來炎熱的金陵,今兒早上起便氤氤將雨,然天氣卻不悶,清風(fēng)吹微雨,蕭蕭然頗有秋意。清幽如斯的所在,想必閑時游人亦不少罷,然避開了休息日,再加數(shù)點絲雨,俗客皆離。山木郁郁,石階光潔,則很好。緩緩賞著山景,撐起傘,煙雨在傘沿彌漫開一圈細(xì)霧。
隨心在青石級上徜徉,沿路標(biāo)探訪想去的方向。《李煜傳》里曾說
我向來愛遠(yuǎn)遠(yuǎn)地看繁華,不疏離,不遠(yuǎn)離。縱使隔著千年的時光,亦覺不到遙遠(yuǎn)。那些古老的繁華,隱隱散落在那個人--李煜的筆底,彼時溫暖了秋風(fēng)階下。而今君知否?有一個女子,只為得你那一句“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便不辭鞍馬地從江北小城來到了這江南的十里秦淮畔?倚橋看燈,走了一轉(zhuǎn),腕上多了只鏈子,系印著字的小瓷貓——不假思索地選了個“嘉”字。。。。。。
如今我靜默地坐在這里,回憶江南之旅。。。。。。。
所幸,來了,那么時間的錯過人事的變遷,也就不是那么遺憾。
我心安處,是彼君鄉(xiāng)。
一、南唐二陵
清晨,黯云,微雨。
去二陵的路,太遠(yuǎn),地圖上甚至沒有明確的標(biāo)識。我乘了地鐵至小行下來,坐始發(fā)的155路,向它的終點站祖堂山去。道路遠(yuǎn),路況亦不甚好,當(dāng)肆意的風(fēng)席卷了撲面的沙塵,在瞬間刺痛雙眸的一刻,我緊閉了眼睛,心底的落寞水一樣涌起來。這里,真的是他曾經(jīng)的南國正芳春嗎?卻又隱隱有些欣悅的預(yù)感:那么我所要去的地方,大概也冷落少人至的吧。
終于,155路長吁一聲停在了終點站。安步當(dāng)車。一路風(fēng)光總帶塵沙,然此處綠意蔥蘢,卻連人跡也是少的。僅能憑路標(biāo)而行。漫漫長路,再看著路標(biāo)上“南唐”二字,竟覺自己好象是那循著桃花探尋武陵源的漁人了。
長路悠然,煢煢而行。漸而祖堂山近在襟袖間了,轉(zhuǎn)去一彎,便是二陵。
步入陵園,清冷無人。夏中青藤正盛,垂蔓滿石砌,高柳亂蟬嘶。遙望陵園深處,荒煙蔓草止不住地教人想那“金鎖已沉埋,壯氣嵩萊”。而拱形的陵墓隱約在荒草間,卻有一種說不出的蕭索莊嚴(yán)。
去過其他的帝陵,雖然打理得當(dāng),齊整華美,然往來的游客,笑語,閃光燈卻使其純粹的成為了“景點”。而此刻,南唐二陵在淺黃深綠中徹底地沉睡著。似乎紅塵瑣事全然與它無關(guān),似乎人世沒有過消長,這帝陵就是如此沉睡了千年。一草一石皆是這神情,倒教我不覺輕了步子,生怕做了這自然莊肅之地冒昧的俗客了。
二陵樣式說也簡極。由右手起,碑廊,欽陵,順陵,陳列館四處,環(huán)著陵墓中心的一汪碧水鳳凰池。
碑廊大方穩(wěn)重。整體作無頂?shù)某钟卫葮邮剑疫呉宦非逗诘装鬃值拈L方形石碑。上刻南唐二主詞。激動之下忘記詳數(shù),不過李景的五闋都在,想來后主詞也全的。我檢那書詞兼美的照了許多——當(dāng)然,咱們后主詞闋闋都是好的,所以,呵呵,美中選精了。主要是取字的。
碑廊出來,便能望見欽陵。外頭看,陵墓的造型極簡單大氣的。獸鎖朱紅大門深掩著,無端地令人生敬心。最后一個墓室比前兩個都小。墓頂有點錐形,一圈圈細(xì)蜜的羅紋,據(jù)說以前繪了彩繪星象圖的,想彼時仰面而望,當(dāng)是何等壯麗。順陵幾乎是一樣的造型,只是由于當(dāng)時國力衰頹,建的更簡單罷了。墓室小些,沒有浮雕和龍,門上雕刻的也只是牡丹花。
寂靜的古墓室里有水滴下的聲音,陽光在遠(yuǎn)遠(yuǎn)的上方,只有一盞昏黃的燈搖曳著,將我的影子投在最后一道還未打開的墓門上。里面就是棺木,是從嘉父親的安眠之地。千年前的靈魂,它和我們,只隔著一道石門,卻就是永恒。
凝視著石門,絲絲縷縷,黛苔細(xì)密。
石門只是一個簡單的圓拱形,然而望著它,年少讀詞時在書頁間尋到的親近感再次漸漸彌漫。真的。。。沒有什么南唐帝王,沒有什么千年時光,這苔蘚遍布的石門后躺著的,只是為我們共同愛著的從嘉的親人,而現(xiàn)在,我們中的一個,代他來看他問候他。清涼的墓室中竟日無人,只有水珠,靜靜地滴答著。我緩緩抱膝坐在那道墓門前厚重的抵門石上,倚著墓門,若不可聞地,嘆了一聲。
那日,從嘉最后一次來這里的時候,會怎樣的心情呢?我不禁想。燈影搖曳,墓室中依舊只有水滴聲……
二,清涼山
夏日里向來炎熱的金陵,今兒早上起便氤氤將雨,然天氣卻不悶,清風(fēng)吹微雨,蕭蕭然頗有秋意。清幽如斯的所在,想必閑時游人亦不少罷,然避開了休息日,再加數(shù)點絲雨,俗客皆離。山木郁郁,石階光潔,則很好。緩緩賞著山景,撐起傘,煙雨在傘沿彌漫開一圈細(xì)霧。
隨心在青石級上徜徉,沿路標(biāo)探訪想去的方向。《李煜傳》里曾說
我向來愛遠(yuǎn)遠(yuǎn)地看繁華,不疏離,不遠(yuǎn)離。縱使隔著千年的時光,亦覺不到遙遠(yuǎn)。那些古老的繁華,隱隱散落在那個人--李煜的筆底,彼時溫暖了秋風(fēng)階下。而今君知否?有一個女子,只為得你那一句“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便不辭鞍馬地從江北小城來到了這江南的十里秦淮畔?倚橋看燈,走了一轉(zhuǎn),腕上多了只鏈子,系印著字的小瓷貓——不假思索地選了個“嘉”字。。。。。。
如今我靜默地坐在這里,回憶江南之旅。。。。。。。
所幸,來了,那么時間的錯過人事的變遷,也就不是那么遺憾。
我心安處,是彼君鄉(xiāng)。
一、南唐二陵
清晨,黯云,微雨。
去二陵的路,太遠(yuǎn),地圖上甚至沒有明確的標(biāo)識。我乘了地鐵至小行下來,坐始發(fā)的155路,向它的終點站祖堂山去。道路遠(yuǎn),路況亦不甚好,當(dāng)肆意的風(fēng)席卷了撲面的沙塵,在瞬間刺痛雙眸的一刻,我緊閉了眼睛,心底的落寞水一樣涌起來。這里,真的是他曾經(jīng)的南國正芳春嗎?卻又隱隱有些欣悅的預(yù)感:那么我所要去的地方,大概也冷落少人至的吧。
終于,155路長吁一聲停在了終點站。安步當(dāng)車。一路風(fēng)光總帶塵沙,然此處綠意蔥蘢,卻連人跡也是少的。僅能憑路標(biāo)而行。漫漫長路,再看著路標(biāo)上“南唐”二字,竟覺自己好象是那循著桃花探尋武陵源的漁人了。
長路悠然,煢煢而行。漸而祖堂山近在襟袖間了,轉(zhuǎn)去一彎,便是二陵。
步入陵園,清冷無人。夏中青藤正盛,垂蔓滿石砌,高柳亂蟬嘶。遙望陵園深處,荒煙蔓草止不住地教人想那“金鎖已沉埋,壯氣嵩萊”。而拱形的陵墓隱約在荒草間,卻有一種說不出的蕭索莊嚴(yán)。
去過其他的帝陵,雖然打理得當(dāng),齊整華美,然往來的游客,笑語,閃光燈卻使其純粹的成為了“景點”。而此刻,南唐二陵在淺黃深綠中徹底地沉睡著。似乎紅塵瑣事全然與它無關(guān),似乎人世沒有過消長,這帝陵就是如此沉睡了千年。一草一石皆是這神情,倒教我不覺輕了步子,生怕做了這自然莊肅之地冒昧的俗客了。
二陵樣式說也簡極。由右手起,碑廊,欽陵,順陵,陳列館四處,環(huán)著陵墓中心的一汪碧水鳳凰池。
碑廊大方穩(wěn)重。整體作無頂?shù)某钟卫葮邮剑疫呉宦非逗诘装鬃值拈L方形石碑。上刻南唐二主詞。激動之下忘記詳數(shù),不過李景的五闋都在,想來后主詞也全的。我檢那書詞兼美的照了許多——當(dāng)然,咱們后主詞闋闋都是好的,所以,呵呵,美中選精了。主要是取字的。
碑廊出來,便能望見欽陵。外頭看,陵墓的造型極簡單大氣的。獸鎖朱紅大門深掩著,無端地令人生敬心。最后一個墓室比前兩個都小。墓頂有點錐形,一圈圈細(xì)蜜的羅紋,據(jù)說以前繪了彩繪星象圖的,想彼時仰面而望,當(dāng)是何等壯麗。順陵幾乎是一樣的造型,只是由于當(dāng)時國力衰頹,建的更簡單罷了。墓室小些,沒有浮雕和龍,門上雕刻的也只是牡丹花。
寂靜的古墓室里有水滴下的聲音,陽光在遠(yuǎn)遠(yuǎn)的上方,只有一盞昏黃的燈搖曳著,將我的影子投在最后一道還未打開的墓門上。里面就是棺木,是從嘉父親的安眠之地。千年前的靈魂,它和我們,只隔著一道石門,卻就是永恒。
凝視著石門,絲絲縷縷,黛苔細(xì)密。
石門只是一個簡單的圓拱形,然而望著它,年少讀詞時在書頁間尋到的親近感再次漸漸彌漫。真的。。。沒有什么南唐帝王,沒有什么千年時光,這苔蘚遍布的石門后躺著的,只是為我們共同愛著的從嘉的親人,而現(xiàn)在,我們中的一個,代他來看他問候他。清涼的墓室中竟日無人,只有水珠,靜靜地滴答著。我緩緩抱膝坐在那道墓門前厚重的抵門石上,倚著墓門,若不可聞地,嘆了一聲。
那日,從嘉最后一次來這里的時候,會怎樣的心情呢?我不禁想。燈影搖曳,墓室中依舊只有水滴聲……
二,清涼山
夏日里向來炎熱的金陵,今兒早上起便氤氤將雨,然天氣卻不悶,清風(fēng)吹微雨,蕭蕭然頗有秋意。清幽如斯的所在,想必閑時游人亦不少罷,然避開了休息日,再加數(shù)點絲雨,俗客皆離。山木郁郁,石階光潔,則很好。緩緩賞著山景,撐起傘,煙雨在傘沿彌漫開一圈細(xì)霧。
隨心在青石級上徜徉,沿路標(biāo)探訪想去的方向。《李煜傳》里曾說
我向來愛遠(yuǎn)遠(yuǎn)地看繁華,不疏離,不遠(yuǎn)離。縱使隔著千年的時光,亦覺不到遙遠(yuǎn)。那些古老的繁華,隱隱散落在那個人--李煜的筆底,彼時溫暖了秋風(fēng)階下。而今君知否?有一個女子,只為得你那一句“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便不辭鞍馬地從江北小城來到了這江南的十里秦淮畔?倚橋看燈,走了一轉(zhuǎn),腕上多了只鏈子,系印著字的小瓷貓——不假思索地選了個“嘉”字。。。。。。
如今我靜默地坐在這里,回憶江南之旅。。。。。。。
所幸,來了,那么時間的錯過人事的變遷,也就不是那么遺憾。
我心安處,是彼君鄉(xiāng)。
一、南唐二陵
清晨,黯云,微雨。
去二陵的路,太遠(yuǎn),地圖上甚至沒有明確的標(biāo)識。我乘了地鐵至小行下來,坐始發(fā)的155路,向它的終點站祖堂山去。道路遠(yuǎn),路況亦不甚好,當(dāng)肆意的風(fēng)席卷了撲面的沙塵,在瞬間刺痛雙眸的一刻,我緊閉了眼睛,心底的落寞水一樣涌起來。這里,真的是他曾經(jīng)的南國正芳春嗎?卻又隱隱有些欣悅的預(yù)感:那么我所要去的地方,大概也冷落少人至的吧。
終于,155路長吁一聲停在了終點站。安步當(dāng)車。一路風(fēng)光總帶塵沙,然此處綠意蔥蘢,卻連人跡也是少的。僅能憑路標(biāo)而行。漫漫長路,再看著路標(biāo)上“南唐”二字,竟覺自己好象是那循著桃花探尋武陵源的漁人了。
長路悠然,煢煢而行。漸而祖堂山近在襟袖間了,轉(zhuǎn)去一彎,便是二陵。
步入陵園,清冷無人。夏中青藤正盛,垂蔓滿石砌,高柳亂蟬嘶。遙望陵園深處,荒煙蔓草止不住地教人想那“金鎖已沉埋,壯氣嵩萊”。而拱形的陵墓隱約在荒草間,卻有一種說不出的蕭索莊嚴(yán)。
去過其他的帝陵,雖然打理得當(dāng),齊整華美,然往來的游客,笑語,閃光燈卻使其純粹的成為了“景點”。而此刻,南唐二陵在淺黃深綠中徹底地沉睡著。似乎紅塵瑣事全然與它無關(guān),似乎人世沒有過消長,這帝陵就是如此沉睡了千年。一草一石皆是這神情,倒教我不覺輕了步子,生怕做了這自然莊肅之地冒昧的俗客了。
二陵樣式說也簡極。由右手起,碑廊,欽陵,順陵,陳列館四處,環(huán)著陵墓中心的一汪碧水鳳凰池。
碑廊大方穩(wěn)重。整體作無頂?shù)某钟卫葮邮剑疫呉宦非逗诘装鬃值拈L方形石碑。上刻南唐二主詞。激動之下忘記詳數(shù),不過李景的五闋都在,想來后主詞也全的。我檢那書詞兼美的照了許多——當(dāng)然,咱們后主詞闋闋都是好的,所以,呵呵,美中選精了。主要是取字的。
碑廊出來,便能望見欽陵。外頭看,陵墓的造型極簡單大氣的。獸鎖朱紅大門深掩著,無端地令人生敬心。最后一個墓室比前兩個都小。墓頂有點錐形,一圈圈細(xì)蜜的羅紋,據(jù)說以前繪了彩繪星象圖的,想彼時仰面而望,當(dāng)是何等壯麗。順陵幾乎是一樣的造型,只是由于當(dāng)時國力衰頹,建的更簡單罷了。墓室小些,沒有浮雕和龍,門上雕刻的也只是牡丹花。
寂靜的古墓室里有水滴下的聲音,陽光在遠(yuǎn)遠(yuǎn)的上方,只有一盞昏黃的燈搖曳著,將我的影子投在最后一道還未打開的墓門上。里面就是棺木,是從嘉父親的安眠之地。千年前的靈魂,它和我們,只隔著一道石門,卻就是永恒。
凝視著石門,絲絲縷縷,黛苔細(xì)密。
石門只是一個簡單的圓拱形,然而望著它,年少讀詞時在書頁間尋到的親近感再次漸漸彌漫。真的。。。沒有什么南唐帝王,沒有什么千年時光,這苔蘚遍布的石門后躺著的,只是為我們共同愛著的從嘉的親人,而現(xiàn)在,我們中的一個,代他來看他問候他。清涼的墓室中竟日無人,只有水珠,靜靜地滴答著。我緩緩抱膝坐在那道墓門前厚重的抵門石上,倚著墓門,若不可聞地,嘆了一聲。
那日,從嘉最后一次來這里的時候,會怎樣的心情呢?我不禁想。燈影搖曳,墓室中依舊只有水滴聲……
二,清涼山
夏日里向來炎熱的金陵,今兒早上起便氤氤將雨,然天氣卻不悶,清風(fēng)吹微雨,蕭蕭然頗有秋意。清幽如斯的所在,想必閑時游人亦不少罷,然避開了休息日,再加數(shù)點絲雨,俗客皆離。山木郁郁,石階光潔,則很好。緩緩賞著山景,撐起傘,煙雨在傘沿彌漫開一圈細(xì)霧。
隨心在青石級上徜徉,沿路標(biāo)探訪想去的方向。《李煜傳》里曾說
我向來愛遠(yuǎn)遠(yuǎn)地看繁華,不疏離,不遠(yuǎn)離。縱使隔著千年的時光,亦覺不到遙遠(yuǎn)。那些古老的繁華,隱隱散落在那個人--李煜的筆底,彼時溫暖了秋風(fēng)階下。而今君知否?有一個女子,只為得你那一句“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便不辭鞍馬地從江北小城來到了這江南的十里秦淮畔?倚橋看燈,走了一轉(zhuǎn),腕上多了只鏈子,系印著字的小瓷貓——不假思索地選了個“嘉”字。。。。。。
如今我靜默地坐在這里,回憶江南之旅。。。。。。。
所幸,來了,那么時間的錯過人事的變遷,也就不是那么遺憾。
我心安處,是彼君鄉(xiāng)。
一、南唐二陵
清晨,黯云,微雨。
去二陵的路,太遠(yuǎn),地圖上甚至沒有明確的標(biāo)識。我乘了地鐵至小行下來,坐始發(fā)的155路,向它的終點站祖堂山去。道路遠(yuǎn),路況亦不甚好,當(dāng)肆意的風(fēng)席卷了撲面的沙塵,在瞬間刺痛雙眸的一刻,我緊閉了眼睛,心底的落寞水一樣涌起來。這里,真的是他曾經(jīng)的南國正芳春嗎?卻又隱隱有些欣悅的預(yù)感:那么我所要去的地方,大概也冷落少人至的吧。
終于,155路長吁一聲停在了終點站。安步當(dāng)車。一路風(fēng)光總帶塵沙,然此處綠意蔥蘢,卻連人跡也是少的。僅能憑路標(biāo)而行。漫漫長路,再看著路標(biāo)上“南唐”二字,竟覺自己好象是那循著桃花探尋武陵源的漁人了。
長路悠然,煢煢而行。漸而祖堂山近在襟袖間了,轉(zhuǎn)去一彎,便是二陵。
步入陵園,清冷無人。夏中青藤正盛,垂蔓滿石砌,高柳亂蟬嘶。遙望陵園深處,荒煙蔓草止不住地教人想那“金鎖已沉埋,壯氣嵩萊”。而拱形的陵墓隱約在荒草間,卻有一種說不出的蕭索莊嚴(yán)。
去過其他的帝陵,雖然打理得當(dāng),齊整華美,然往來的游客,笑語,閃光燈卻使其純粹的成為了“景點”。而此刻,南唐二陵在淺黃深綠中徹底地沉睡著。似乎紅塵瑣事全然與它無關(guān),似乎人世沒有過消長,這帝陵就是如此沉睡了千年。一草一石皆是這神情,倒教我不覺輕了步子,生怕做了這自然莊肅之地冒昧的俗客了。
二陵樣式說也簡極。由右手起,碑廊,欽陵,順陵,陳列館四處,環(huán)著陵墓中心的一汪碧水鳳凰池。
碑廊大方穩(wěn)重。整體作無頂?shù)某钟卫葮邮剑疫呉宦非逗诘装鬃值拈L方形石碑。上刻南唐二主詞。激動之下忘記詳數(shù),不過李景的五闋都在,想來后主詞也全的。我檢那書詞兼美的照了許多——當(dāng)然,咱們后主詞闋闋都是好的,所以,呵呵,美中選精了。主要是取字的。
碑廊出來,便能望見欽陵。外頭看,陵墓的造型極簡單大氣的。獸鎖朱紅大門深掩著,無端地令人生敬心。最后一個墓室比前兩個都小。墓頂有點錐形,一圈圈細(xì)蜜的羅紋,據(jù)說以前繪了彩繪星象圖的,想彼時仰面而望,當(dāng)是何等壯麗。順陵幾乎是一樣的造型,只是由于當(dāng)時國力衰頹,建的更簡單罷了。墓室小些,沒有浮雕和龍,門上雕刻的也只是牡丹花。
寂靜的古墓室里有水滴下的聲音,陽光在遠(yuǎn)遠(yuǎn)的上方,只有一盞昏黃的燈搖曳著,將我的影子投在最后一道還未打開的墓門上。里面就是棺木,是從嘉父親的安眠之地。千年前的靈魂,它和我們,只隔著一道石門,卻就是永恒。
凝視著石門,絲絲縷縷,黛苔細(xì)密。
石門只是一個簡單的圓拱形,然而望著它,年少讀詞時在書頁間尋到的親近感再次漸漸彌漫。真的。。。沒有什么南唐帝王,沒有什么千年時光,這苔蘚遍布的石門后躺著的,只是為我們共同愛著的從嘉的親人,而現(xiàn)在,我們中的一個,代他來看他問候他。清涼的墓室中竟日無人,只有水珠,靜靜地滴答著。我緩緩抱膝坐在那道墓門前厚重的抵門石上,倚著墓門,若不可聞地,嘆了一聲。
那日,從嘉最后一次來這里的時候,會怎樣的心情呢?我不禁想。燈影搖曳,墓室中依舊只有水滴聲……
二,清涼山
夏日里向來炎熱的金陵,今兒早上起便氤氤將雨,然天氣卻不悶,清風(fēng)吹微雨,蕭蕭然頗有秋意。清幽如斯的所在,想必閑時游人亦不少罷,然避開了休息日,再加數(shù)點絲雨,俗客皆離。山木郁郁,石階光潔,則很好。緩緩賞著山景,撐起傘,煙雨在傘沿彌漫開一圈細(xì)霧。
隨心在青石級上徜徉,沿路標(biāo)探訪想去的方向。《李煜傳》里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