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趨勢》讀后感3
《中國大趨勢》讀后感3中國的趨勢讓一個外國人寫的風聲水起,真的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中國的未來不是在外國的書中,而是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手中。奈斯比特在書中說:“我發現我的寫作和所有西方媒體的報道是相反的,他們報道的是一個糟糕的中國,這不是我所了解的繁榮的崛起的中國,所以我一定要告訴大家,中國是怎樣的。
希望這也能影響世界對中國的評價和認識。”“中國新社會的八大支柱”理論,主要包括:解放思想、“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即解放生產力)、摸著石頭過河(即實用主義)、藝術與學術的萌動、融入世界、自由與公平兼顧的社會體系、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并由此總結出中國發展的大趨勢——中國在創造一個嶄新的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它的新型經濟模式已經把中國提升到了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許可以證明資本主義這一所謂的“歷史終結”只不過是人類歷史道路上的一個階段而已。
他所看到的也許就是在大中型城市的發展,但是作為中國最基礎的縣市,他許并未觸及。就像站在山頂上能看到全景,但是真正的風景確實隱藏在重山茂樹之間。
泗陽真是在奈斯比特的“大趨勢”中發展,泗陽近年來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諧都在改革發展的機遇中,沖破慣性思維,勇于突破現狀,抓住發展的好機遇務實苦干干出來的。真是這中“大趨勢”中實現自我的提升,真是有這種細胞式的發展,才成就中國的大趨勢。
《中國大趨勢》也提到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讓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奈斯斯比特說,中國堅持的縱向民主體系可以在保證總體目標的同時靈活變通,以應對任何動蕩。
前進的路上沒有路標但是充滿機遇,也能避免險灘,還可能會有捷徑。和美國社會的變革一樣,在充滿痛苦和不確定性的今天,中國的變革也不會停止,直至抵達彼岸。
解放思想太太重要了。沒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中國的改革、變化和發展。
經歷過思想解放的人都會深深的感覺到,正象奈斯斯比特說的,中國確實發生了“神奇的蛻變”,這只美麗的“蝴蝶”才放飛起來。他說:解放思想好比中國的春天,新芽萌生,經歷夏天的成熟之后,秋天必定收獲累累果實。
他說的沒錯,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收獲果實。中國在經濟社會的變革中,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他們是最早擺脫清規戒律束縛,放飛自己想象與夢想的人。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創造力始終是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只有他們的創造力得到極大的發揮,社會才能得到更快的進步。中國打開國門后,迎來了世界,同時也融入了世界經濟。
很有意思的是,奈斯比特對中美關系有獨特的見解。他說:中美關系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在經歷了30年的合作與摩擦之后,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中美雙方已經多年沒有關心過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了。中國領導人喜歡把中國的市場經濟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沒有一點問題。美國也正朝著“美國特色社會主義”演變。
從中國第一次成功舉辦奧運會到全球經濟危機中中國的軟著陸,中國在世界之林的地位也是去足輕重,歐美在不能實現完全的自我救贖中把眼光更多的放在了亞洲的市場,這其中就包括了巨大的中國市場。危機就是與機遇并存,泗陽經濟并未因為全球經濟而倒退反而是逆勢而上,全縣上下抓招商,抓基礎,促轉型,保增長,實現新跨越。
中國在奈斯比特的眼里在風浪中前行的航空母艦。泗陽正是在這艘航母的保護下乘風破浪,為新一輪跨越發展而奮力開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