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及反思篇一
1、初步了解說明文與記敘文的.區別。
2、學習按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中國革命所經歷的艱苦道路和先烈們的光輝業績。
①按一定順序說明事物
②了解中國革命所經歷的艱苦歷程
說明文與記敘文的區別
(1)說明文,是一種以為基本表達方式,常用于客觀說明某種事物或某種道理的
一種文體。具體來說,即說明事物的、、和等;解說事理。
(2)閱讀說明文,著重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第二:第三:
(3)說明的順序有:...
2、關于題目:
文章以作為正題,這是的親筆題詞,提示了全文的主題,表明作者要歌頌的對象;副題是,說明作者是由瞻仰首都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去贊頌人民英雄的,標明文章所要介紹的建筑物,這是全文說明的對象。(這是常見的副題的一個作用──限制規定表現主題的范圍。)
一、
1、初讀課文,總結重點字詞,寫在下面。
2、再讀課文,完成下列填空。
我國自古以來最大的一座紀念碑是。
于動工,經過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在紀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紀念碑,于月日寫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
從地面到杯頂高米,用了塊花崗石和漢白玉。周圍欄桿使用的材料是。
紀念碑的碑心石重噸,高米。正面題詞是,是寫的;背面的碑文是(誰)起草,書寫的。碑身兩側是組成的花紋。
小碑座四周雕刻著由組成的大花圈。碑頂是具有民族傳統的。
10塊漢白玉大浮雕雕在紀念碑的,從東到北共長米,高米。
按時間順序排列各浮雕。
(一)(1)說明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時的心情和總的印象。
(二)(2-10)介紹紀念碑的位置、環境、建碑的由來以及碑的構造、碑文、浮雕等。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說明順序]
瞻仰路線觀察內容空間、方位順序
矗立的紀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整座碑的高度整座碑的質料
四周的漢白玉欄桿正面:毛澤東同志的題字碑身背面:周恩來同志親手寫的碑文兩側:裝飾花紋碑座:四周的花圈碑頂:小廡殿頂
十塊浮雕的高度、總長度、耐久性等二幅浮雕第三、四、五幅浮雕第六、七幅浮雕第八幅浮雕及九、十兩塊裝飾性浮雕
1、全文采用邊瞻仰、邊介紹的形式,根據作者的觀察所得,圍繞紀念碑的特點,主要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順序為主,以紀念碑順序為輔組織材料的方法。這篇文章既有由遠及近,由外圍到中央的空間順序,又有從上到下、從東到北的方位順序,還有由近代到現代的時間順序。
2、這篇文章既有由遠及近,由外圍到中央的空間順序,又有從上到下、從東到北的方位順序,還有由近代到現代的時間順序。文章按一定順序說明的好處是。
1、記敘(記述和敘述)、說明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2、記敘文,泛指一種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文章,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常用于客觀說明某種事物或某種道理。
3、為了達到一定的效果,常常在一種文體中,幾種表達方式穿插使用(不改變文章性質)。
例如本冊《故鄉》中在寫到“狗氣殺”時后面括號內的文字使用了表達方式,其作用是...
本文則是以說明為主,兼用了記敘、描寫的表達方式:本文第三段第三句使用了表達方式,其表達作用是。第九段第三句主要用了表達方式,作用是...
雖本文有很多的記敘描寫的文字,它仍然是說明文的依據是...。
1、本文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使用了表達方式。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2、最后一段的三句話分別和前文哪一部分照應?
3、照應的作用。
說明文的中心與記敘文的中心的表達有所不同,它只要通過對事物或道理本身的說明及相關情況的介紹來表現的。本文正是通過對紀念碑的特點的說明及相關情況的介紹表達了明確的中心思想,那就是。
(1)找出第一段文字中的動詞和形容詞,并體會這些詞在這里的作用。
(2)關于牡丹花、荷花、菊花的象征意義:
牡丹,號稱“花中之王”,素有“國色天香”之譽,一向被推崇為“中國名花之最”。被視為的象征。菊花,以其品格贏得了美譽。
荷花,又稱蓮花。自從宋代周敦頤《愛蓮說》贊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后,便贏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譽,并作為的象征。
(3)找出描寫“武昌起義”這幅浮雕的動詞謂語,并用一二句話說明它的表達作用;找出揭示辛亥革命意義的句子。
(4)閱讀第10段:作者運用了哪些詞,來突出“渡江”這幅浮雕的雄壯景象?找出并分析。
1、自學另外三篇說明文,據自己的進度完成同步訓練,做活動設計(包括作文)。
2、將期中考試卷上錯題在作業本上重做一遍。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及反思篇二
1.學習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相結合說明事物的方法。
2.學習在說明中運用記敘的方法。
3.了解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輝業績,激勵自己繼承先烈未竟的事業,奮勇向前。
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和革命精神。2.說明的順序和說明對象的特征。
準確而富于變化的語言。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堂導入:
生字詞(結合課文生詞表以及課下注釋整理后與同學交流)
2、說明文分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
3、說明事物要抓住,即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標志。本文主要抓住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畫圖表等。試找出本文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
讀課文根據給出的層意劃分課文結構。(寫出段落)
第一部分:瞻仰紀念碑的心情和紀念碑的總體特征。
第二部分:具體介紹紀念碑的位置、興建經過、碑的構造、題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抒寫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第二課時
三、交流展示:
1、自己分析題目
2、讀課文第一節,說說瞻仰紀念碑的心情是怎樣的,紀念碑的總體特征是什么?第一節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閱讀課文2、3節,紀念碑處于什么位置,周圍環境如何?興建哪一年?誰為它奠定基石的?它的規模如何,是什么質料構成的?
4、閱讀課文4、5節,了解紀念碑的結構、題字、碑文、裝飾與造型,并說一說文章照錄碑文的用意是什么?以及裝飾有什么象征意義,造型有什么特色?
5、再次速讀2~5節,找出表明順序的關鍵詞,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把紀念碑一步步介紹給我們面前?(即作者的活動順序)
6、在平臺前瞻仰,作者按照怎樣的順序說明紀念碑的結構、題詞、碑文和造型。
7、思考:既然按照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前”說明呢?“大碑座”又為什么不緊接著“平臺”、“漢白玉欄桿”加以介紹呢?這樣是否顯的雜亂?
8、文章那些部分是介紹大碑座的?是采用什么結構?先總寫浮雕的、、。以及雕刻了英雄人物的數目、大小和各不相同的形象特點。
9、閱讀7~10節,這一部分運用哪些表達方式,簡要說明一下。
10、想一想作者按照什么順序介紹10幅浮雕的,你是如何知道的?(用原文的一句話)并按文中的順序簡要說明浮雕的主要內容?
11、研究課文,思考p92練習2
12、讀課文11小節,它在文章結構和表達中心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歸納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物說明文,用準確而富于變化的語言,抓住特征以說明為主有機插入敘述;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動順序為主,空間順序為輔,兼以邏輯順序通過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具體而全面的介紹,熱情贊頌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和和他們英勇奮斗,前仆后繼的革命精神,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他們的無限崇敬和深切懷念。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學生見過紀念碑卻不一定有比較深的印象,為了幫助學生很好地學習這篇說明文,本人做了一下嘗試,教完本文后,有如下幾點感想。
一、預習的必要性。
課前先讓學生查找資料和圖片,在形象感知上先對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和了解。結合查找的文字資料,為很好地理解碑文內容作了充分的準備。課堂證明,預習之后在教學時確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圖表的合理使用。
為了幫助學生能直觀形象地了解說明順序的使用,除了在書本上讓學生劃出標志性的詞句,我還特地制作了一張表格,畫了一幅紀念碑方位的簡圖,然后讓學生結合書上標志性的詞句,填圖,學生根據提示,很快填好圖表,然后我按方位順序依次參觀給學生看,并請一個同學在旁邊扮演導游,做一個簡要的講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和我一起親身感受了參觀的過程,也對什么是空間順序有了形象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掌握了紀念碑的浮雕內容。
三、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運用
說明方法雖然以前也曾接觸過,但往往學生在考試的時候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情況,所以這節課上,我先帶著大家回顧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哪些,它們有哪些作用。然后先讓學生找出一個說明方法,由我示范分析其作用,讓學生從我的示范分析中尋找分析要點。學生掌握要點后,我再讓學生在書上劃出使用說明方法的語句,并嘗試批注分析其作用。最后課堂交流,點評并補充糾錯。幾個學生下來,就發現這樣做是很有效的,學生既掌握了方法,還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課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介紹某個物品,使用兩個說明方法,并在語句后做一個說明方法的分析。這樣就又鍛煉了學生的筆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