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史記》,我仿佛能聞到一陣幽幽的墨香,清香而綿長,仿佛把我拉回到漢朝。我看見一個人正執筆在紙上寫下蒼勁而有力的大字,時而停下筆來,眉頭緊鎖,似乎在思考著什么;時而望向窗外,目光熾熱而堅定,似乎他在追尋著什么。我微笑,回過神來,看那一頁頁的文字。
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我看到了無數英雄圣人生動地演繹著他們的人生。我感嘆于堯的偉大,他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審時度勢,珍惜人才。他能清楚的看到,每個人的優缺點,不聽信小人之言,冷靜對待事物,最終發現了舜這樣一個適于接管天下的人,并懂得用各種手法鍛煉舜,使他成為新一代的黃,他的清晰而敏銳的洞察力是我所向往的。
我感嘆于舜的大度,他的父母與弟弟多次想加害于他,可他卻從不憎恨他們,反而更加孝敬和愛護他們。司馬遷是這樣寫到”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如果我是他,要能做到不厭惡,不痛恨,就已經很難了,更何況把恨轉變為愛?“彌謹”二字分量很重,讓我一下子就看到了舜背后的光環。他的氣量是我追求的。
我感嘆于秦始皇的野心。他統一天下,想要“履至尊而至六合,執敲撲而鞭撻天下”,他的野心之大,足從此現。可惜,他和他的子孫并沒有心懷天下,不是仁政,卻以沉重的賦稅與徭役鎮壓百姓。在我的腦海中,浮現著這樣的畫面:服徭役的農民正赤身在烈日下工作,他們咬著牙,蹙著眉,身上正受著一鞭又一鞭的鞭打。那紅色的傷痕一道一道地爬滿了后背,他們扭曲著,仿佛向我們訴說著他們內心的反抗。直至陳勝出現了,說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人們的心聲,于是秦朝就在他自己造的孽中毀滅了。那樣的野心固然令人震撼,可是沒有民心,一切都是云煙。
我感嘆于項羽的柔腸。他對鄉親父老的掛念,對虞姬的愛戀,無不讓我沉迷于他。盡管他在面對劉邦時太愛面子,又仁慈,用人不善,可當他烏江自刎的時候,就注定他是一個從古自今獨特的男子,讓我愛且恨。“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那樣一個霸氣而又柔情的漢子在唱起這首曲時時怎樣的痛苦!我無法想象,也不敢去想。他的柔情令我沉迷。
我感嘆于劉邦的精明。司馬遷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無與倫比聰明與明顯的粗俗流氓氣息的劉邦。有血有肉!可我不喜歡劉邦,雖然他心中有百姓,善于用人,是一個好帝王,他總喜歡表現得豁達開明,可內心卻記恨他人。
我感嘆于孔子的偉大理想與他為之奮斗的堅持。他的一生坎坷,困頓不遇,到處碰壁,可他卻從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理想,無論教書育人,還是輔佐君王,他總是能顯出無人能比的堅定和豁達。我讀《論語》時總能感受到一種適淡,一種我向往已久的樂觀。可誰能知,在那樣坎坷一生中的他竟能保持著不變的淡泊。他就像一杯苦茶,入口苦涼,可當用心慢慢品嘗就能感受到甘甜與清香。每一次品茶都能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香,似乎從來都不一樣,讓人讀不透,卻愿意一遍一遍地品茶,從不厭煩。
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每個人都生活靈動,每個場景都清晰凸顯。我只能不停的感嘆司馬遷的文字,他筆下的文字都有血有肉,有其兩面性。我想學,可覺得如何都學不來。
我始終難以理解司馬遷是如何在受宮刑的情況下完成《史記》的。那得是多有忍耐力的人啊?我不知道該說自己是敬佩、敬仰還是尊崇他。他那種為夢想而堅持的忍耐已經超越了語言。我只能感嘆于人類精神力量的強大,也讓我明白了,你實現理想的過程就像是一次馬拉松比賽,他摧殘著你的身體和心理極限,但只要你堅持堅持再堅持,終點一定會達到。
所以,我感謝《史記》,他給了我正能量,它一定是綻放在從古至今文壇上一朵永不凋謝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