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教育改革政策篇一
教育改革對中小學課堂的影響
高考改革的新聞繼續發酵,引發社會極大關注。根據教育部最新披露的消息,教育部已制定完成有關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其中,最令社會關注的一項變化是:探索外語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而是實行社會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在應試教育盛行的今天,考核方式的變化將對中小學課堂產生一系列從教學模式到教學內容的影響。
影響一 考試的科目分布更加合理化。
中國自古以來注重教育,享譽全國的大教育家不計其數,例如孔子,孟子,程朱等等,但自宋但以后,中國教育的弊端逐漸趨于明顯。這一現象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政治等等的關系密切,但是于中國教育的內容有 很大的聯系。中國的教育向來關注人的內心,怎樣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怎樣有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領邦相望,民老死不相往來”等都是如此。而西方社會更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致力于人在現實中活的更好,所以不斷給個動力,發展工具,而這些方面中國無一樹建,究其原因,教育的成分不可忽視。以往高考的三門主項--語、數、外,均屬工具類,而多數國家為語、數、科,其導向和效果的差距不言自明;如若中國的教育改革繼續深化,對教學科目的結構不斷優化,在基礎教育中加入興趣類,科學類的科目,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培養觀察力,激發好奇心與求知欲,將逐步解決應試教育的學科結構問題。
影響二。英語教學內容將更加科學,合理。
中國的外語教學本身問題較大、效率極低,學生從幼兒園到博士階段一直在學習英語,但是收效甚微,因為應試教育下的英語學習忽略了語言本身的最基礎的目的-----交流。應試教育下的英語學習重心完全錯誤,學生多以單詞和語法為主,但是聽說讀寫能力不佳,導致學生掌握大量詞匯和句法,但組織不出正確的詞句,口語表現最為明顯,中小學學習若干年的英語之后,做不出流利,完整的自我介紹。此外,由于教學中教師多關注學生的成績,課堂多練習強調語法,忽略發音,語氣等等,導致學生口語問題嚴重,發音錯誤,影響了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
英語教育改革推行后,英語教學將發生很大的改變。首先,語言的學習應以“交流”為目的,以聽說讀寫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尤其應該重視英語口語與聽力理解,強調學生語音的準確性,不斷地提高正真正的英語能力,讓學生能說出準確,流利的英語。此外,英語教學將改變單一的以課本為主線的教學,可引入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地理知識,在文化為基礎的背景下學習,更能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這門語言。且
可以引入英文歌曲,英語名著,科幻小說等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讓英語學習輕松有趣,影響三 英語教學方式將更加輕松有趣。
在課堂教學方式上,以往的教育多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材為準,老師講,照本宣科,不斷地重復被視為考點的語法內容,不斷地用漢語解釋英語的語法規則。學生的任務是聽講,并記下老師所講的重點內容,不斷重復記憶。練習多采用題海戰術,用大量的習題不斷的鞏固復習,英語教學難免枯燥,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喪失興趣。
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改變以往枯燥,乏味的課堂,改變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法,引入先進的學習方法,加入活動環節,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讓英語學習輕松有趣,使學生的英語學習以興趣為主要驅動力,切實的推進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支撐中國的國際化與現代化。
影響四.學生學習更加自主
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都是在壓力下強制性的學習,學習的方式只是在題海中不斷的枯燥重復,.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沒有絲毫的熱情與興趣,但是教育與改革之后,學習會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下進行,英語學習會更加輕松有趣,學生會在興趣的激勵下,采取更加積極自主的學習方法,采用觀賞英語英語影片,排練英語話劇,練習英語配音等有趣的方式,自己研究更加實用的英語,以此來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英語教育在中國國際化與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可或缺,長此以來英語教育存在的巨大問題已經不斷暴漏并開始著手解決,此次的改革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有一定的弊端,但從長遠考慮,利大于弊,改革勢在必行!
教育改革政策篇二
[推薦]上課,我們今天怎樣做老師——教育改革帶來的思考【字體:小 大】
上課,我們今天怎樣做老師——教育改革帶來的思考
作者:劉水連文章來源:本站原創點擊數:147更新時間:10/29/2008
上課,我們今天怎樣做老師
------教育改革帶來的思考
劉水連
做老師難,做語文老師更難;上課難,上語文課更難。
一同事曾說,下輩子不做老師,三輩子不做語文老師。北京某名師也說,后代八輩子不做語文老師。
噫吁乎,難哉!教語文之難,難于上青天。
很是感嘆,那些名師成就卓著,很是感嘆,那些專家駕輕就熟。
反觀自己,庸庸碌碌,疲憊困頓,了無生趣。何也?
循規導矩。不敢放手、囿于成見,如此之類而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當下,呼喚創新,創新人才、創新思維的培養成為大家關注、討論、研究的焦點。素質教育的提出也引導人們對傳統教學作出了深刻思考,一定意義上引導人們回歸學科本質,遵循學科教學規律。
那些,語文課到底該怎樣上呢?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想通過自己語文學科教學的反思為此命題提供借鑒。
一、倡導民主風氣
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人民群眾才是偉大的創造者。老師不是權威,尤其語文老師更是如此,教參,參考書更不能是經典。古人尚云:
“盡信書,不如無書。”再說,縱觀歷史,凡學術繁榮時期,必定是百家爭鳴之際,凡學術落后時代,必定是獨尊一術之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那必須是在無急風吹之、雨淋之的條件下的。要讓學生創新的火花迸射,燎起平原,老師只能微送輕風。火助風勢,風助火威,此亦可謂
“教學相長”也,民主風氣的形成也確實是需要師生雙方的合作。為師者,如果是一名清醒而自覺的教師,需要從精神和行為方式上對自己進行一次
“脫胎換骨”,打碎以往那種所謂 “天經地義”的霸道主義,以修養,學識,善意,科學精神和教育藝術贏得學生的敬意,重塑一種嶄新的富有民主精神的“權威”。比如教師的個性,尊嚴,權威等受到學生的挑戰,教材的思想,觀點,藝術特色等受到學生的質疑,某些學生的思想,情感、個性等受到來自教師或同學的壓抑等,諸如此類的情況一旦發生,教師的態度處理技巧應當符合民主原則,力戒教師權威、教材權威和學生權威對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傷害。
二、廣讀多背,注重積累
傳統的語文教學特別注重熟讀成誦學習習慣的培養,憑著這種略帶強制性的教學手段,學生受到了古圣賢人的思想、道德的感染
和智慧的啟迪、情感的浸潤,尤其是他們趁著記憶力旺盛,在少年時代廣讀多背,積累了一筆終生受用的財富。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創新思維不是空洞的,而必須依托一定的知
識和經驗。只有讓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讓創新精神建立在實實在在的人格與能力之上。積累和創新的關系,就是知識和能力的關系。創新是知識的組織與整合,任何一種創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識從固定的結構中游離出來,然后在組織中產生全新的結構。
讀背
除教綱要求之外,尤重視古典優秀作品如唐詩宋詞的背誦。而積累工作則以考綱語言知識和表達部分所列項目為主,而又著重做好作文素材積累工作,如背名言,講故事,做讀書筆記等。
應提一筆的是,語文教師在積累方面應有表率作用,如經常背誦一些名篇名句,讀社會,人生,甚至也應讀經常提示平常教學中碰到的而又經常在誠卷中出現的字、詞中,成語等,為師者如有讀書筆記以示學生則更好了。
三、確當訓練
“操千曲而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知識轉化為能力,知識需要遷移,能力需要運用,這一切均離不開訓練。《禮記.月令》:
“鷹乃學習。”學習,本義是鳥屢次拍著翅膀飛。可以,學生學習(屢次)訓練。孔子云: “舉一隅而三隅反。
“三隅反”的過程本身就是訓練的真義,況語文教學中更多的是 “舉三隅而反一隅”現象,也就是說,只有多次反復才能鞏固所學。“題海戰術”是應試教育,但
后教育并不排斥訓練,只是應把握火候而已。主要應正確處理以下幾個問題:
1、質與量關系;
2、是途徑關系;
3、針對性與普高化關系;
4、創新與繼承關系;
5、主動與被動關系;
6、任務與興趣關系;
7、階段性懷持續性關系;
8、知識與能力關系等等。通常訓練的方式盡管多種多樣,但作為一個教學整體(階段性與過程性規劃任務均是一他整體。)以上各種關系都應該考慮在內。
四、立于言語形式
語文課從來立于言語形式,語文教學必須立于言語形式,這是不可改變的客觀存在,這是語文教學的規律。立是言語形式,以言語形式作為處理語文教學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面,應成為指導語文教學第一位的“理念”
《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是江澤民主題在慶祝北大百年誕辰所做的一篇講詞,既說了北大的歷史,又說了中國的歷史,既說了北大百年優良傳統,又說了自己在上海交大上大學的感覺等。如果只從內容上去掌握,它就應該是歷史課或政治課了,那語文課的學習又有什么意義呢?
“文以載道。”從作者角度說,要載道,應以何種言語形式是關鍵,對于讀者品味作者以何種言語形式以載道是關鍵,因為學以致用要義在于以創造的工作來豐富人類文化或文明而不僅僅在于繼承。
“道”應繼承,但也應與埋俱進,而這時言語形式當以其本質上是規范的這一特點來責無旁貸地承擔載道任務。試想,一篇(部)言語形式極其拙劣甚至不規范的作品,縱其極其特有價值,恐怕也會是一紙空文,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正如一個啞巴,縱有奇思妙想,但苦于無法與人溝通(其它可能也排除),那,他那可能意義重大的發現也會“養在深閨無人識”。
品味言語中,體會情感,把握色彩,揣摩含義,明確節奏,讀出氣勢,感受形象,最終做到積累運用。這應該是語文課上必不可少的東西。
英語課上,老師傳授的主要是言語形式,為什么語文課同樣是語言課卻往往架空分析
課文內容呢?
警惕!沒有良好的言語形式,人類一切文字記載的文明完全是垃圾!
難哉,語文老師?
教育改革,既謂之改革,當革弊興利。既遵循學科規律,又適合學生身心的教法,學法無論何時卻能也應該堅守課堂!
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文章錄入:yuwen責任編輯:yuwen
上一篇文章: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