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xiāng)風物訪談記錄表篇一
山一程,水一程,巴士車開始變得顛簸起來,漸漸地出現(xiàn)了土地,棕褐色的土地。車近了,就看見爺爺圈著身子立在那,旁邊停了一輛泛著藍色鐵皮的電動三輪車。下車,瑟瑟的北風剝離了殘余的暖氣。爺爺略顯笨拙地揮了揮手,羞羞的一聲“爺爺”,氣氛一下跳動起來。坐在三輪車上,左一晃右一晃,還能聽到發(fā)動機嗡嗡作響。車速不快,朔風在懷里打個圈才逃走,道邊田地里的種地人熱情地和爺爺打招呼,轉(zhuǎn)身又一揮鋤頭扎進了土里;路上遇到了父母親的熟人,又是一陣談言歡笑;走進村里,會有小孩跑過,也會停下來叫一聲“爺爺好”,看見車后的人也不害羞,喊著“叔叔阿姨好”,笑嘻嘻地離開了。
——這是多少年前的記憶了,卻依然歷歷在目。只知那時的我個頭小,就縮在一包一包的行李里,看著,看著周圍的一切;聞著,聞著從翻起的一陣一陣泥土里親切;感受著,感受著從家鄉(xiāng)人身上那一份坦率的性情,古道熱腸。
無論何時回到家鄉(xiāng),都是熟悉的,熱烈的,親切的。
冬日里的家鄉(xiāng),越近臘八,就能聞到從家家戶戶泥煙囪里飄出來的紅豆香。煮爛撈出,先做成一個個紅豆團。貪吃的小孩會在這時就偷偷地捏幾個扔在嘴里,又躡手躡腳地溜走了。大人們看著白瓷碗上的一個個泥手印,忙呵斥地抓他回來洗干凈手,轉(zhuǎn)身又拾幾個紅豆團跑開了。種的糯米夾成粉,用水和,挽起袖子,忙著揉面,揪劑兒,捏成碗狀。把做好的紅豆團往里一塞,一攏,再滾上一層米,一個紅豆糯米團就做好了。過個幾日,做年糕的工作坊就會擠滿了村民,看熱鬧的,忙著收年糕的,打年糕的,咽口水的。一個個連忙捧著剛蒸好的糯米粉,擠過人群,來到石臼旁。幾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兒,脫了棉襖,只穿汗衫,手提木錘,在石臼里磨了幾下,掄起來,空中畫一道弧,猛揮一錘,落下石臼中,撲通一聲,拖一拖,磨一磨,拔起來,再復(fù)一錘下去,呼吸逐漸白氣濃重,身上也冒白氣。把一團打好的糯米飯,趕忙拿出來,切開,趁著熱乎放到嘴里,一股暖流從舌尖傳下去,淡淡甜甜的滋味在蓓蕾綻開。年味越濃,春天,也要來了。
和風即過,“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按老家的習(xí)俗,擇一個好日子,全村的人都來到河旁摸河蚌。幾個身強力壯,“水力”好的男子率先扎入水中,試探性的扎幾個“猛子”,烈日當頭,水花陣陣,終于深深地吸足一口氣鉆進河里,不見其影,只見水波。頃刻,他們竄出水面,從嘴里強烈地噴出一段水柱,高舉河蚌。岸上傳來陣陣叫好聲,岸上婦女也有了活干,寒光乍現(xiàn),開膛破肚——好一塊肥嫩的蚌肉!山歌唱起來了,聲振林木,響遏行云,水中的人向岸上的人直撲水,驚叫聲,歡笑聲,打趣聲,夾雜在一起,熱情瞬間被點燃。氣溫炎炎,灼人肌膚;熱浪騰騰,水波滾滾。岸上已堆滿了大大小小的河蚌,人們紛紛提著裝滿河蚌肉的桶四處散開。河蚌下鍋,油煙四起,十里飄香。
幾年未回家鄉(xiāng),又有了遠遠的思念,前面是看得見的世界,后面是回得去的家鄉(xiāng)。對于老舍來說,家鄉(xiāng)是永遠無法割舍的北平的天空,余華在南門的細雨中吶喊,上海賦予了張愛玲最華麗的傷感。我們從家鄉(xiāng)中走出來,可靈魂搖搖晃晃,念得還是家鄉(xiāng)。故鄉(xiāng)安置不了肉身,從此有了漂泊,有了遠方。異鄉(xiāng)安置不了靈魂,從此有了歸鄉(xiāng),有了故鄉(xiāng)。家鄉(xiāng),家鄉(xiāng),每次提及它,都能想到那棕褐色的土地。上面的人兒,上面的風物,地與之都分不開了。到現(xiàn)在都忘不了在家鄉(xiāng)里吃到的紅豆團,年糕和那鮮蚌肉——這熟悉頑固的味道啊!
“這些,那些,僅剩旖旎字句。”
然后——再折一張闊些的荷葉,包抔土回去,回去夾在日記里,“扁扁的,像壓過的相思”。
家鄉(xiāng)風物訪談記錄表篇二
作為一個麗水人,譚宅對于我來說卻是極其陌生的,還是因為這次的訪談任務(wù),我才第一次聽說并了解譚宅。
麗水譚宅位于浙江省麗水市醬園弄,由譚宅和小譚宅兩座院落構(gòu)成,構(gòu)造形式、工藝特征類同。建筑布局合理,工藝精湛,較好地保存了歷史原貌,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和歷史信息,譚宅是麗水城區(qū)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為研究浙南清式住宅提供了典型實例。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過去,我從來想過一座宅子會有這么大的用處。
譚宅之所以被稱為譚宅,是因為清代中期一戶姓譚的人家遷徙到麗水,逐漸成為名門望族,而這一戶人家歷代致力于教育事業(yè),倡導(dǎo)辦新學(xué),而且這城內(nèi)最早的女子學(xué)堂就創(chuàng)辦于譚宅樓上。清咸豐年間,太平軍三度攻克處州府城,二次駐扎譚宅。光緒末年,處州知府趙亮熙曾以譚宅為府第。新中國成立后,譚宅曾用作麗水縣公安局、麗水縣公社聯(lián)合診所。(1986年3月1日,xxx批準撤麗水縣置麗水市)
而譚宅最令我影響深刻還是它的建筑。譚宅建造法式規(guī)范嚴謹,細部裝飾手法多變,顯露了江南民居的纖麗和柔美。建筑總體布局在一條軸線上。廳堂、天井、廂房對稱組合,四周圍以墻垣,構(gòu)成了封閉式院落;院內(nèi)雕飾工藝精美、題材豐富、寓意祥和;院外門窗裝飾簡潔,墻垣、屋面用白、青灰色調(diào),比較樸素淡雅,屏風山墻高聳錯落,既穩(wěn)重又富有輪廓之美。在實用功能上,筑臺基使之高出外圍地面,并在居室內(nèi)鋪設(shè)木板,起到了干燥防潮作用;天井較寬敞,通風采光好,可充分接納日照;院內(nèi)栽植花木,形成了安靜閑適的居住環(huán)境;四周墻垣包繞,屏風式山墻高出屋面,起到了裝飾和防火的效果,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麗水民居的建構(gòu)文化特色。宅內(nèi)居民告訴我們,那房梁連接處沒有使用一顆鐵釘,都是用榫卯結(jié)構(gòu),由木頭凹凸部分嚙合而成的,十分講究。還有屋檐上的瓦片,每個瓦片上都雕有花紋,做工非常細致。
譚宅是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式民居,建于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為昔日處州府城首屈一指的豪宅。其實醬園弄中的幾棟房屋都是譚家的,只不過這個掛著保護單位牌子的,是最大的一座。譚宅在建造完成后,歷經(jīng)多次戰(zhàn)亂,在40年代日軍空襲中甚至被燃燒彈命中,然而建筑始終被保存下來。
醬園弄譚宅于1988年7月19日公布為麗水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山墻為界,整幢建筑。建筑控制地帶北到環(huán)城河,東到文昌路口,西到大眾街口,南側(cè)30米。譚宅的整座梁架為穿斗式,牛腿、雀替有山水、花鳥、走獸等雕刻,隔扇門、窗格子均有精細的花鳥雕刻,二進后天井墻上繪有壁畫,彩繪山水人物,旁題黑底白字行書。照壁前后植有各類盆景花木,原有假山,已毀。進門時,我們還看到兩旁有凹槽,譚內(nèi)居民告訴我們這原本是用來放門檻的,那門檻幾乎比人的腰還高,以體現(xiàn)其身份和地位之高。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當時譚宅的輝煌。
雖然我們已看不到昔日的譚宅到底如何,但這次的訪談是對我們的一個提醒,我們要更多的去關(guān)注我們家鄉(xiāng)古建筑,它們承載的是過去悠久的歷史,傳承的是古老的文明,值得我們永久銘記。
家鄉(xiāng)風物訪談記錄表篇三
“江南竹核雕藝術(shù)創(chuàng)作基地”位于麗水市青田縣溫溪鎮(zhèn)汪坑村,該基地由中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核雕雕刻家之一——鄒麗青先生建立。
這是一個充滿自然氣息,安靜又祥和的院落。面朝著秀麗的山水美景,有一絲桃花源的韻味。進門沒走幾步,便進入到了鄒麗青大師的一個小型核雕博物館,這也是他平時進行創(chuàng)作的地方。雖說是核雕基地,基本上已經(jīng)看不到什么核雕作品了,鄒麗青大師將他全部的核雕作品都捐獻給了政府。因此,這兒只有他較后期的作品——竹雕和石雕。
展廳里的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生活,表現(xiàn)出的不僅是高超的技藝也有生活的哲理。例如這件叫“輪回”的作品,第一眼看去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環(huán)形藝術(shù)品。僅由幾個經(jīng)過簡單雕刻的竹節(jié)構(gòu)成,每個竹節(jié)上有形態(tài)各異的小人。這哪算是一件大師的作品呢!后來,在鄒麗青大師的講解下,我才明白這一個個排列有規(guī)律的小人——從蹣跚學(xué)步的小人到俯首靜坐的老者,是雕刻者借以表達人的生死輪回。沒有理解雕刻者的心境,就很難體會其中深遠的含義。正如鄒大師所說的那樣,藝術(shù)品不在寫實而在于寫意。只有真正懂得一件作品的內(nèi)涵,就會發(fā)覺這件作品是多么精妙絕倫。
緊接著我們又來到大師徒弟們的創(chuàng)作基地。這里是汪坑小學(xué)舊址,后來小學(xué)搬遷,鄒麗青大師便將這作為雕刻技術(shù)的交流基地,促進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的傳承。
徒弟們在這里練習(xí)核雕技術(shù)。這些核雕作品雖算不上特別精巧,但也足以令人不禁發(fā)出贊嘆。只見一個橄欖核上雕著圓形凸起的果實,旁邊有幾朵花相映襯,花兒有盡情綻放的,也有含羞半開的,又襯托了幾片枝葉,極富有詩情畫意。我們想到了初中所學(xué)過的《核舟記》。這么一件小小的不起眼的作品,花費的卻是手藝人幾周甚至是幾個月的時間。從獲取靈感、挑選材料,到長時間的雕刻打磨,一個手藝人可能為此廢寢忘食,但是到頭來卻得不到更多人的賞識,難以保障自己的生活。所以,核雕這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如今在逐漸消失。在浮躁的社會中,能真正靜下心來去花上幾個月,幾年去完成一個作品的人已經(jīng)寥寥無幾。
我們了解到,鄒老師的基地原本建在溫溪鎮(zhèn)里,近幾年搬到了山上。“原因有很多,”鄒老師說道,“一個是空氣好,地方大,放材料方便;一個是這里是我老家,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農(nóng)村生活,也方便創(chuàng)作。還有就是能提供一種安靜的心態(tài),少一些人打擾。”鄒大師表示,現(xiàn)在這個社會太急躁,大多數(shù)人缺少的正是這樣一種安靜的心態(tài)。在一小段時間內(nèi)沒有看到收成便會選擇放棄,因此真正堅守下來的人很少,鄒麗青大師便是很少能堅持下來的其中一位。
藝術(shù)家是孤獨的。他也曾迷茫過,他說:“學(xué)雕刻的人心一定要很靜,少和外人接觸,如果壓力無處釋放,就很容易得病。”甚至他為此兩次患上抑郁癥,有過自殺的念頭。
鄒老師還自己取了藝名叫“秋人”。當我們問及鄒老師為什么給自己取這個藝名時,他回答到:“因為我喜歡秋天,秋天既是豐收的季節(jié),又是落葉的季節(jié)。只有落葉肥沃了土壤,來年才有更大的豐收。還有就是秋天安靜,像我們這些搞藝術(shù)的都是喜歡寂寞的,秋天就能給人這樣一個安靜的心態(tài)。”從鄒先生對自己藝名的介紹,我們也可以窺見他對人生的舍與得的見解。如今,他同他的藝名——秋人一樣,做到了如秋天般的安靜,也同秋天一般有了最好的收成。
去訪問鄒麗青大師讓我收獲頗豐,遠超我的想象,他不僅是一位藝術(shù)家,更是一位生活詩人。他將詩意放在他的作品之中,更放在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之中。
如今,鄒麗青大師作為麗水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代表人讓竹核雕,讓溫溪這個小鎮(zhèn)引起了世人的關(guān)注。
家鄉(xiāng)風物訪談記錄表篇四
縉云到溫州有一條古道,這條古道給人“山窮水復(fù)疑無路,異石奇峰別有天”的感覺,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縉云和各地驢友最佳的徒步線路之一。而這條古道的由來,源于以前的食鹽運輸。它,是曾經(jīng)的鹽道。它的線路為蛟坑村—抱骨嶺腳—后村—前村—南溪—木西花—界坑—永嘉—溫州。其中很長的一段,屬于大洋地界。
大洋古鹽道群山聳立,一路的奇峰異石美不勝收,是縉云境內(nèi)古道中風景最好的一條。一入山間古道,驢友們總會被眼前的風景吸引,為這不期而遇的美景歡呼。徜徉在這古道上,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古道兩邊高山聳峙,翠色如屏,讓人心曠神怡。古詩云“一丘一壑也風流”,正是此間景象。隨著地勢的變化,溪流或形成一條小瀑布,濺玉噴珠,傾瀉而下;或匯聚成一泓清泉,波光粼粼,清澈見底。而高山峽谷之間,盡是巨大的巖石,大多的巖石,就是十個成年人展開雙臂也不見得能將其抱住。
古道由盤山的小徑伸入到大洋的民間小巷。進入鹽道深巷,映入眼簾的是整齊排布的石頭建筑,細觀石墻,深淺不一的縫隙中滿是歲月滄桑的印記;輕撫石墻,指尖的觸感仿佛是與跨越時空與古人的親切對話。形狀各異的石頭拼接和諧,其中溜出的枝芽慢慢長大,讓古道的千年歲月與新興生命的悄然交融。
大洋古鹽道開辟于唐朝昭宗年間,距今有1100多年,是縉云至溫州的一條用于食鹽運輸?shù)壬藤Q(mào)往來的通道。當時溫州平陽縣等地熬制的食鹽,是民眾用肩挑的辦法通過此道供應(yīng)至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地的。縉云自古以來就是人多地少,被大山包圍。當時的人們篳路藍縷,開山劈石,才最終有這條古道。當我們走過這些古道的時候,眼前仿佛就會浮現(xiàn)出古人們冬日冒著嚴寒、夏日頂著烈日,一錘一錘,艱難艱難開山的場景。而這,會叩擊著我們的心靈,激起我們對那些建設(shè)者的敬仰之情!
開辟成功后的古道,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最熱鬧的時候,每天有數(shù)千人往返于此。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大洋古鹽道還承擔著運送戰(zhàn)爭物資的重任。直至1956年,縉石公路開通以后,大洋古鹽道才被棄用。
在尋找古道密跡的途中,我們采訪了一位82歲高齡的老人王林山,他在十幾歲的年紀就跟著父親遠走溫州,挑一百來斤的鹽一路到江西。雖然他跟我們談起挑鹽經(jīng)歷的時候,寥寥幾語就概括了挑鹽的過程,但其背后的艱辛我們卻可以想象。一個小小少年為了生計用稚嫩的肩膀挑起沉重的食鹽,繞著崎嶇的山路艱難前行,寂寞的背影,顫抖的腳步,那是怎樣的艱難啊!
從王林山艱辛的挑鹽經(jīng)歷中,我們了解了“扁擔精神”。一根沉重的扁擔,在十八盤山路上舞成松影,挑起太陽、月亮與大洋山的重量,也挑起全家生活的希望。
當挑鹽人邁著沉重的步伐踏上這條古道,隨著身上的扁擔吱呀作響,扁擔精神就在人們心中生了根,然后慢慢成長,開花結(jié)果。然后一輩又一輩,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當我們踏上這布滿汗水淚水的古道時,心中不免震撼。墻上那一幅幅、一張張的圖片直擊心靈,挑鹽人用他們那瘦骨嶙峋的身體擔起百斤重的鹽,傴僂著身軀,一步又一步,一步接一步地邁向前方,任憑汗水無聲滴落……我們耳邊似乎回蕩起他們厚重的勞動號子,眼前似乎出現(xiàn)了他們那佝僂的身軀。
我們想,哪怕是在衣食無憂的現(xiàn)在,扁擔精神也依舊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它永遠不會因為時代的進步而退出歷史舞臺,它應(yīng)當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生根,生長,讓我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堅韌不屈,勇往直前!扁擔精神,從古至今乃至未來,它都是那么的熠熠生輝!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文化遺產(chǎn)越來越重視。如今,政府也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古鹽道的整改與保護:原本泥濘不堪的道路上鋪上了青石磚,歷史悠久的殘壁上掛上了扁擔、竹籃、油燈等等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道路兩旁立起了專門介紹大洋古鹽道歷史文化的石碑……所有的這些,使得古鹽道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來游覽。
我們欣喜,千年古鹽道又重新煥發(fā)出了往日的繁榮與生機!
家鄉(xiāng)風物訪談記錄表篇五
記憶中的夏天,便是那群山環(huán)繞的小村莊。風清涼得趕走夏日的燥熱;天湛藍得仿佛會映出地上孩子稚嫩的笑顏;蟬鳴叫得似乎那郁郁蔥蔥的后山苦櫧樹林就是一片樂園。是的,這就是大山中一個安靜祥和的村落,居住著一群質(zhì)樸的勞動者。一個承載了我無數(shù)童年美好碎片的地方——雅宅,我的家鄉(xiāng)。
尋一抹淺香,那是百年古樹經(jīng)日月沉淀、風雨洗禮而被微風卷入空氣里的清香,抑或是山間的清泉、野花兒,還是那連綿的、充斥視線的綠草?答案或許并不是只言片語可以貼切形容的吧。不經(jīng)意一撇,卻恰好看見這株古苦櫧樹。五百二十年,不禁令人感嘆,這是幾世的長相廝守,換得與天地作伴,永存于這寸土地;五百二十年,掉落過幾次果實,又飄落過幾次樹葉;五百二十年,看一代代村人繁衍生息,看著孩兒從撒歡瘋跑到落落大方,又從志在四方到衣錦還鄉(xiāng)。它陪伴了多少人來又往。
唐葛嶺古道,處于好溪和章溪的交匯處。古道上有一座三神殿,殿里供著唐宏、葛雍和周武。相傳他們是周厲王時三位諫臣。至宋以后演變成仙俗,稱“唐葛周廟”,古道因此而得名。據(jù)說這古道還見證過一場抗日戰(zhàn)斗。臺階邊的青石留下歲月的斑駁,陽光透過茂盛的樹葉,灑下屬于每一片葉子的影子。左右兩只青石獅獸,從茫茫時間長河中,遺落自己佇立的身姿,即使青苔漸漸爬上身體爬上自己威武的毛發(fā),炯炯的目光雖已石化,卻毫無減少地流露了對雅宅,這個自己守護了一輩子的小村莊那濃濃的愛戀。時光悠悠,每天的日出日落,每次的狂風驟雨,好像都是在沉淀,一份專屬于這兒的獨家回憶錄。
生活總是不停息的。沿著古道往上走,在轉(zhuǎn)彎處,望城亭,矗立在古道上,似等候我們多時。幾盞火紅的燈籠迎接如期而至的國慶,四根柱子上的文字蒼勁有力“路遙山阻難隔心,求應(yīng)惠厚情意切”“夾道九州兩都神地靈,孤嶺三龍獨廟仙天賜”。望城亭下,品一壺清茶,邀一位棋友;一壺茶,一盤棋,在亭下,就是歲月靜好。功德碑上密密麻麻的素未相識的人名,也在無聲地訴說著這個小地方的故事,回味就似那熱茶冉冉升起的白霧。
穿過阡陌小巷,走過裊裊炊煙,來到古民居。
門口,四個大字雖然泛白,卻仍清晰可見。推開沉重的木門,仿佛是打開過往的世界。棕色的木門掉了些漆,房梁依舊筆直,撐起一個家的安寧。古民居坐落于村莊內(nèi)部,市里縣里的領(lǐng)導(dǎo)都會專門去參觀。黑瓦蓋住房子,隔絕了風吹雨打的折磨,給予下邊的人們溫馨之感。簡簡單單的四合院,簡簡單單的家居用品,簡簡單單的幾戶人家,眼前浮現(xiàn)出了幼時父親常在耳邊感嘆的“夜晚納涼新月下”。人們不被城市的雜亂所感迷惘,身前身后是大山土地,心中也是大自然,他們是純粹樸實的。門上貼著大紅紙,還有幾副對聯(lián),在這夏末初秋,竟體會到了熟悉的年味。
去到三神殿,才真正感受到訪談時那位老伯伯說的“要建就建最好的大殿”是什么意思。雕梁畫棟,寶珠璀璨,盤旋在頭頂?shù)凝堫^威嚴地俯視下面虔誠的人們,兩旁的燈華麗地落下,滿目繽紛,五彩的大殿,奉著文昌君、觀音娘娘等等佛像,磅礴之氣彌漫四周。
雅宅特色,不得不說的就是苦櫧腐。那是用后山成片的苦櫧樹群結(jié)下的苦櫧果磨成的苦櫧粉所制的。在夏天,彈嫩的帶點棕色的苦櫧腐配上的山泉水冰冰涼涼,簡直就是消暑“神器”。感受小塊的苦櫧腐攜一點難以察覺的苦和酸甜的湯水,沖去你體內(nèi)的來自盛夏的暑氣。一飲這碗來自大自然的美食,這趟便無遺憾了。
山城的夏日很簡單,看一看百年的古樹,登一登唐葛嶺古道,在望城亭遠眺車水馬;約起友人下一盤圍棋,楚河漢界之間感情升溫;君子之交淡如茶,在蜿蜒的小道中,總會通向那個四合院,院中央的石子拼成的繽紛鹿,一回眸便是驚艷時光;去佛前虔誠一拜,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對接下來努力拼搏的一個許諾;最后,村口長廊一品清涼的苦櫧腐,便是一個夏天。
這就是雅宅,一個我從小就接觸的地方,沒有亂世紛擾,沒有來去匆匆的人們,沒有可笑的造化弄人。村民靠山依水,便是一生。
家鄉(xiāng)風物訪談記錄表篇六
有別于大多數(shù)胡同的橫平豎直,在北京阜成門內(nèi)大街的安平巷一帶,胡同歪歪斜斜寬窄交錯,卻有著最濃郁的煙火氣。這樣一片鱗次櫛比的矮矮房頂簇擁著的就是妙應(yīng)寺白塔。白塔總高51米,磚石結(jié)構(gòu),塔基由大城磚壘起,高出地面兩米,塔基中心便為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積足有810平方米,護墻與兩層方形須彌座疊高達9米。塔身是碩大的白堊色覆缽體,形狀如同葫蘆,其上是蓮座和承托塔身的環(huán)帶形金剛?cè)ΑHA蓋頂部的花紋銅盤周圍懸掛36個小銅鐘,風吹鈴鐺,聲音清脆悅耳,銅盤之上便是銅質(zhì)的圓錐形小塔剎。
金與白的對比,在青灰色的天空下顯得崇高、空靈而圣潔。生活在胡同里矮矮屋檐下的人,抬頭便可看到白塔,在仰視中,白塔以一種勻稱的姿態(tài)與雄渾闊大的氣勢在成為一種視覺上的絕對地標,也以其建筑空間的宗教記憶而擁有一種令人屏息凝神的神性。白塔,就這樣成為胡同中一種不可忽視的存在。
事實上,對于北京城來說,白塔也承載著深刻城市記憶。元代由于西藏地區(qū)的佛教傳入內(nèi)地,在漢地出現(xiàn)了許多西藏式的瓶型塔,妙應(yīng)寺白塔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處。作為當時營建元大都的一項重要工程,寺院位于大都城西,從此成為元朝的皇家寺院,是百官習(xí)儀和譯印蒙文、維吾爾文佛經(jīng)之處。而北京的建都史自金為始,名中都,在元統(tǒng)一后成為名揚天下的元大都。因此正如北京人有句老話“先有白塔寺,后有北京城。”白塔與北京同生。
從元大都的大圣壽萬安寺,到明清兩代的妙應(yīng)寺,白塔經(jīng)歷過繁盛香火,也遭遇過大火和掠奪,幾次破敗修繕,歷盡滄桑。寺廟是中國傳統(tǒng)城市中的重要公共空間,在過去不僅是祭祀的場所,還承載著文化活動交流與公共交往的功能,更見證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包容與繁榮,穿越百年后,便以一種默默的姿態(tài)將城市的傳統(tǒng)文化記憶保存于、參與于市井的熙攘與沉靜之中。生活在白塔腳下的人們,每每抬頭看到那白色的塔身、金色的塔剎,總會觸動一些悠遠的思緒。絢爛而偉大的文明、繁榮與落寞的更迭、傳統(tǒng)宗法的色彩、百年積淀的種種,凝固成白色的塔,形成一種感召的力量。即使不被常常提及,即使成為了胡同里人們生活的背景板,也深刻地交織于、扎根于人們的精神世界。胡同里的人們,仿佛生命從未短暫過。
近年來,城市人口增多、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在白塔寺這一片靜謐的胡同街區(qū)隔壁,就是聚集著眾多知名金融機構(gòu)、工作節(jié)奏極快的金融街。白塔寺下的老城,并沒有在現(xiàn)代化浪潮下執(zhí)拗于古舊,而是以一種叛逆而溫情的姿態(tài),成為發(fā)展的一部分。
2024年,一群設(shè)計師發(fā)現(xiàn)了這個奇特的胡同街區(qū),并開始了叫作“白塔寺再生計劃”的有趣嘗試。整個計劃以白塔寺歷史胡同街區(qū)為背景,對于胡同中的部分空間進行重新設(shè)計改造,以胡同微更新的方式,用設(shè)計思維改善居住環(huán)境。于是,在原本逼仄破舊的胡同夾道中出現(xiàn)了用紅銹色鋼板分割出的微空間與綠竹,煥發(fā)出復(fù)古的美感。原本單薄乏味的老舊院落經(jīng)環(huán)形的幾何框架結(jié)構(gòu)與四合院主房連結(jié)起來,擴大了空間的縱深。迎接新生,保有溫情,是老胡同在發(fā)展浪潮中的一種態(tài)度。包容創(chuàng)新與人文情懷,也是這座城給予北京人的一種氣質(zhì)。
白塔寺外圍是一長段紅墻,從南頭一直伸到北端,平添了一種深邃的味道。在紅墻斑駁墻皮另一側(cè),是東夾道,胡同里的居民經(jīng)常把自己家的桌子擺出來坐著聊天休閑,孩子們扯著風箏在夾道里跑,路邊,還有幾處咖啡館,在濃郁的咖啡香氣籠罩下的人們透過玻璃正好可以仰望到莊嚴典雅的白塔。
家鄉(xiāng)風物訪談記錄表篇七
望向窗外,忽看見片落葉,悠悠蕩蕩,不止地旋轉(zhuǎn),愈飄愈遠,卻有陣風托起了它,它是個被懷抱的孩子,也是位歷經(jīng)風霜的老人,最終由風的相送,葉落歸根,融為泥土探索更多,思想更多。忽得又是陣風,輕輕拂過,使我沉溺于故鄉(xiāng)的那方水土。
每日陽光才剛害羞地露出絲可愛的微光時,無論大街還是小巷,都涌出股鮮香饞人的食物氣味,使得家家戶戶,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不約而同出動,為的就是品嘗那平凡的美味,甚至連南昌人最特別的聊天日常也蕩然無存,沒有人不對那碗瓦罐湯愛不釋手。對瓦罐湯自己而言,它是無“粉”不歡,要是不為它點份拌粉或是炒粉,那便是對它的大不敬了。忽得又是陣風,輕輕拂過,飄來香味,使我沉醉于故鄉(xiāng)的那盤佳肴。
撫河也算是條小有名氣的市內(nèi)河了,作為南昌的“左撫右贛”,怎能不加上幫襯的裝飾呢?于是人們?yōu)樗ㄔO(shè)玩樂的公園,鳥兒為它演奏清脆的序曲,而泥土也不甘落后,爭先生長出顆顆的桂樹來,倒也賞心悅目。可孤芳不自賞,她們偏要釋放出自己的才華頃刻間,香飄十里,花滿枝頭,散入秋風滿洪城,人們方才想起,那桂花雖小,卻是香傳四方。些老婆婆們前來收集桂花,要用她們制成桂花醬。看來她們不只要讓自家房屋清新,更要讓肚中溢滿花香呢。忽得又是陣風,輕輕拂過,送來清芬,使我沉浸于故鄉(xiāng)的那片秋色。
在南昌人的血脈深處,便是那紅色的靈魂吧。想那時,南昌揭竿起義,驚動四方惡勢力,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燒,染紅了中國土地,染紅了中華民族,燒死了邪惡的奸人,燒毀了他們險惡的陰謀。今天的xxx軍舊址,葉挺指揮部舊址,八起義紀念碑,是那段艱苦時光的見證,光榮地訴說那段斗爭的日子。
忽得又是陣風,輕輕拂過,引人遐想,使我沉思于那段歷史的長河。這是故鄉(xiāng)的風,它路過這個城市的每個岔口,它拂過這個城市的每叢草木,它迎過這個城市的每個人。忽得又是陣風,輕輕拂過,使我難忘石井街巷,使我驕傲地喊出我的故鄉(xiāng)南昌!
家鄉(xiāng)風物訪談記錄表篇八
荷公特祠坐落在號稱“煙灶八百、人口三千”的縉云縣河陽村。河陽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著元代村莊設(shè)計特色,現(xiàn)有十大宗族莊園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十五座古祠堂,保留著三座古代大橋和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動,還有農(nóng)具、家具、壁畫、匾額、雕刻以及堪稱中國民間藝術(shù)一絕的河陽窗花剪紙,荷公特祠就是這些文化瑰寶中的典范。
荷公特祠又名“孝子祠”,建于光緒三十二年,是為了表彰孝子朱得三而建的家祠。據(jù)家譜記載,朱得三幼年喪父,由母親獨自養(yǎng)大。后來母親臥病在床,朱得三侍奉數(shù)月,衣不解帶,母親死后守墓三年。浙江巡撫特準給他建造一座孝子祠,用他父親的名字“朱荷”來命名。
祠堂坐北朝南,面積有405平方米,環(huán)境清幽,古色古香。祠堂中的布局與雕刻更是獨具匠心,頗有講究。
祠堂的木雕力求簡潔自然,雖帶幾分含蓄,但也具有鮮明的個性,體現(xiàn)了理財精明、注重實效、不顯奢華的精神。雕花主要分布在較醒目的位置,例如廊下、門窗、神龕等處,且在同一部分也有簡繁之分,細節(jié)上各有千秋,裝飾手段自然、活潑、典雅,圖案有動物、植物、器物等,技藝之高超,讓人驚嘆不已。
就如正殿中的四根柱子,它們與房梁接壤處都刻有雕花,仔細觀察,分別是馬、虎、狗、羊,它們皆以膾炙人口的典故與俗語為媒介,分別象征了忠、節(jié)、義、孝,如《春秋繁露》記載:“凡贄,鄉(xiāng)用羔,羔飲之其母必跪,類知禮者。”朱得三就如羊羔一般,將“孝”字堅守到底。他對于傳統(tǒng)風尚的繼承,展現(xiàn)了朱家良好的家風。
祠堂內(nèi)還掛有清光緒年間的“節(jié)孝”牌匾,以及民國時期的“孝女”“冰玉比潔”匾額。孝女匾額上寫“朱孝女名杏仙孝子得三女,幼聰慧喜閑靜,自少女失恃,賴父與祖母撫養(yǎng)成立,女先意承志能得父與祖母之歡心,祖母病,乃父調(diào)護多方不離左右,女亦事事服勞,祖母歿,女長齋頂禮焚香叩天時,祝嚴親康健,撫幼弟珍愛備至,女守貞不字閉戶誦經(jīng),孝友出于天性,年五十仍然孺慕”,表現(xiàn)出對朱杏仙品行的肯定與贊賞,對后世起著引導(dǎo)作用。
莊嚴肅穆的祠堂記載了祖先們對后輩們的希望。大門口屏風上的《河陽家訓(xùn)》寫道:知冠禮,慎婚禮,簡葬禮,敬祭禮,敦孝悌,重尊長,務(wù)耕讀,禁賭博,崇節(jié)儉,息訟獄,教子弟,謹閨門,戒斗狠,完錢糧,懲奸慝,嚴盜賊,儲常帑,儆私侵,明交易,御外侮。如今的河陽人嚴于律己、品行兼優(yōu),祖上的良好品德在此傳承,荷公特祠的文化價值也便不言而喻了。
荷公特祠經(jīng)過幾代河陽人的修葺、還原,在歷史長河中發(fā)出了更加奪目的熠熠光輝,它見證著河陽人對精湛技藝的繼承,也見證著大家對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這巍巍古祠一定會在光華璀璨的天空之下屹立不倒,展現(xiàn)出傲人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