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列子?力命》:“桓公禮之,而位于高、國之上,任以國政,號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嘗嘆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此世稱管鮑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釋義:比喻朋友之間友誼深厚,情深意長,矢志不渝。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對好朋友叫管仲和鮑叔牙。他們都在齊襄公手下做事,管仲追隨襄公的大公子糾,鮑叔牙追隨二公子小白。當時,齊襄公荒淫無道,百姓都擔心有一天國家發生內亂。公元前686年,管仲和召忽陪同公子糾避難到魯國,而鮑叔牙陪同公子小白避難到莒國。
不久,公孫無知作亂,齊襄公在內亂中被殺害。國不可一日無君,齊國派使者到魯國迎請大公子糾回國主政。避難在莒國的公子小白也在鮑叔牙的幫助下準備迅速回國爭取王位。兩股人馬在莒國和齊國交界的即墨遭遇,因無法勸說對方放棄爭取王位發生戰斗。管仲見無法阻止公子小白回國,對公子小白暗下毒手,在背后偷放冷箭,結果射中了小白的帶鉤。為了迷惑對手,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大叫一聲倒在戰車上,口吐鮮血。管仲以為公子小白被射死,便按照原計劃保護公子糾回國。
不料想,公子小白將計就計,只因受到驚嚇,大叫一聲,同時咬破舌頭,口吐鮮血,成功騙過了管仲和公子糾一伙人。管仲他們出發后,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抄近道搶先回到齊國都城臨淄,并向齊國大臣提議由公子小白立即繼承國君之位。
然而,大臣們拿不定主意,有人說:“使臣已經到魯國迎接公子糾回國將繼承國君之位,怎么可以立公子小白呢?”還有的人說:“長幼有序,公子糾是長兄,應該立公子糾。”
鮑叔牙見狀,義正辭嚴對各位大臣說:“齊國遭此內亂,應該擁護有才能和智慧的公子。假如讓公子糾繼承國君之位,那魯國必以齊國恩人自居,必定要求答謝他們,以后齊國在諸多方面必將受制于魯國,這對齊國有百害而無一利。”
大臣們認為鮑叔牙說得很有道理,于是擁立公子小白為君,史稱齊桓公。
登上君主位后,齊桓公馬上派出使者到魯國,威脅魯國殺死公子糾,兩國因此發生戰爭。魯國戰敗后,齊國派兵直逼魯國都城,以此威脅魯國殺死公子糾和召忽,管仲作為射殺齊桓公的兇手被囚禁,送回齊國接受處置。管仲被送到齊國,鮑叔牙親自到城外迎接,還向齊桓公推薦管仲擔任重要職務,齊桓公不解問:“管仲曾暗箭傷人,差點殺了我,他是我的仇人,你怎么還推薦他呢?”
鮑叔牙說:“當時,我們倆都是各為其主,他那樣做自然有他的道理,但論治國理政的本事,管仲強我百倍。主公如得此人相助,何愁霸業不成!”
后來,管仲被拜為相國,官職在鮑叔牙之上,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對于鮑叔牙,管仲曾感動地說:“我年輕時家里窮,與鮑叔牙一起經商,獲利時我多分紅,他不認為我貪財,覺得我家里窮;我曾為鮑叔牙出謀劃策,但是搞砸了,他不認為我愚蠢,知道我有時謀事不順利;我與鮑叔牙一起打仗,多次失敗我先逃走,鮑叔牙不認為我貪生怕死,他知道我不拘小節,而擔心自己的才能不會顯露于天下。生我者父母,但最了解我的人是鮑叔牙啊!”
心香一瓣:不以利交,不慕權位和虛名,始終以“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溫暖彼此。始于義氣相投,終于人品和“三觀”相合,這樣的友誼才地久天長,堅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