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之不恭的成語故事

拼音què zhī bù gōng
基本解釋卻:推辭;謝絕。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卻之不恭的典故
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學生萬章向孟子請教人際交往的問題,孟子認為對人應該恭敬。萬章說:“一再推卻,拒絕別人的禮物是不恭敬的,為什么?”孟子說:“高貴的人送東西給你,你如果拒絕就是不恭敬的,因此你應該接受。”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卻之不恭)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絲來線去 | 《朱子全書·論語》:“但顏子得圣人說一句,直是傾腸倒肚是了,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
一葉知秋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山川》:“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殘花敗柳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休把似殘花敗柳冤仇結,我與你生男長女填還徹,指望生則同衾,死則共穴。” |
首身分離 | 《戰(zhàn)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 |
歇斯底里 | 茅盾《嚴霜下的夢》:“我聽見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見許多狼,張開了鋸樣的尖嘴,在撕碎美麗的身體。” |
滿山遍野 | 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第二章:“他坐鎮(zhèn)延安,用紅藍鉛筆在地圖上亂畫,我們就滿山遍野亂竄!” |
勞民傷財 |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 |
不三不四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shù)模灰欢恪!?/td> |
頭面人物 | 王蒙《悠悠寸草心》:“小小的理發(fā)室也反映著人世的滄桑,何況到這里來整容的頗多頭面人物。” |
鬼瞰其室 | 《文選·揚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李善注引李奇曰:“鬼神害盈而福謙。”劉良注:“是知高明富貴之家,鬼神窺望其室,將害其滿盈之志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