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的成語故事

拼音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
基本解釋伐:討伐。一個國家必定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然后別人才來攻伐。比喻事情變化要從內部找原因。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暫未找到成語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地地道道 |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29章:“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福——不聲不響,心里打著主意。” |
捻神捻鬼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聲!” |
不正之風 | 晉 葛洪《抱樸子 辯問》:“移不正之風,易流遁之俗。”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習非成是 | 西漢 揚雄《法言 學行》:“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明知故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見他這番光景,明知故問道:‘先生為著何事傷心呢?” |
野沒遺賢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爺爺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個朝無幸位,野沒遺賢。”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記》:“真為目不忍見。” |
語不驚人 |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