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蔡之厄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én cài zhī è
基本解釋陳蔡:春秋時期的陳國和蔡國;厄:災難。形容旅途中被生活所困。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君子之厄于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
陳蔡之厄的典故
春秋時期,大思想家孔子為了推行他的仁政及儒家思想,帶領弟子數十人周游春秋列國。在楚國受到冷落后,就去陳國及蔡國游說,他們一行走到陳蔡國之間的荒野中發病,只好困在那里,弟子圍著孔子而坐,沒有糧食。后來他們堅持前行。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陳蔡之厄)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饑腸轆轆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西湖主》:“而枵腸轆轆,饑不可堪。” |
神出鬼入 | 《淮南子 兵略訓》:“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 |
供不應求 | 《茅盾選集 長春南關行》:“現在接受了南方六個單位的訂貨單,每天生產一至二噸,供不應求。” |
偶一為之 | 宋 歐陽修《縱囚論》:“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 |
酒能亂性 | 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16回:“酒能亂性,色是敗真。財乃致命,氣動殺身。” |
拔苗助長 | 郭沫若《雄雞集 關于發展學術與文藝的問題》:“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叫做‘拔苗助長’。結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反而枯槁了。” |
欺善怕惡 | 明 楊柔勝《玉環記 韋皋別妻》:“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無端多兇惡,我每反被相辱沒,欺善怕惡,欺善怕惡。” |
不置可否 |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無所可否。” |
半夜三更 | 元 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