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宜之計的成語故事

拼音quán yí zhī jì
基本解釋權:姑且、暫且。宜:適宜。計:計謀、辦法。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辦法。
出處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權宜之計的典故
東漢末年,軍閥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廢掉漢少帝,另立9歲的漢獻帝,竊居相位,權勢烜赫一時。董卓有一個部將名叫呂布,精通武藝。2 人專橫跋扈,任意殺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騰。
司徒王允見董卓禍害日深,曾幾次秘密召集幾個大臣商議誅殺董卓,決定用計策動呂布來殺死董卓。公元192年4月,漢獻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會群臣。董卓命令呂布等帶領衛隊護衛。這時候,王允設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沖殺過去,董卓從馬車上摜下來,大聲疾呼:“呂布在哪里?”呂布怒喝一聲:“皇上下令誅殺你這個逆賊!”喊聲剛落,一戟將董卓刺死了。
董卓被殺死后,王允認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時因事而采取變通辦法(原文是“不循權宜之計”),所以好多部下對他逐漸疏遠了。不久,董卓的舊部郭汜、李傕攻入長安(這時漢獻帝已西遷長安)殺死王允,趕走呂布。后來,郭汜、李傕又爭權奪利,互相火并起來,關中地區出現軍閥混戰的局面。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權宜之計)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支支吾吾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怎么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
是非口舌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是為田地上壞了手足親情,到不如窮漢赤光光沒得承受,反為干凈,省了許多是非口舌。” |
痛定思痛 | 唐 韓愈《與李翱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
敵眾我寡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
吸血鬼 | |
歇斯底里 | 茅盾《嚴霜下的夢》:“我聽見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見許多狼,張開了鋸樣的尖嘴,在撕碎美麗的身體。” |
直截了當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紫芝妹妹嘴雖利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當,倒是一個極爽快的。” |
膽如斗大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姜維傳》:“維妻子皆伏誅。”裴松之注引《世語》:“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 |
斗唇合舌 |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斗唇合舌。” |
爭先恐后 | 明 屠勛《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門橋記》:“匪公帑而樂施者爭先恐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