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梨蒸食的成語故事

拼音āi lí zhēng shí
基本解釋將哀梨蒸著吃。比喻不識貨。糊里糊涂地糟蹋好東西。
出處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曰:‘君得哀家梨,當復不烝食不?’”
哀梨蒸食的典故
晉朝時期,金陵哀仲家種的梨味道鮮美,入口便化解了,如果蒸一下就會變了味道。大將軍桓溫每對人不滿,便說:“你得到哀家的梨,能不能不再蒸了。”譏笑對方真愚蠢。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哀梨蒸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聲不響 |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獨自低著頭不聲不響的,那一定是失敗者。” |
食不充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無那晚夕的。” |
齊頭并進 | 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實事求是,循序前進,齊頭并進,迎頭趕上。” |
阿世取容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至叔孫通,則正以曲學阿世取容,非重其能定朝儀,知典禮也。”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宋 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夜深人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深夜人靜,為何叩門?” |
趕盡殺絕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黃天祿上馬,提槍出營,見余化曰:‘匹夫趕盡殺絕,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祿!’” |
敏而好學 | 《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口快心直 | 清 曹雪芹《紅樓夢》:“云姑娘,你如今長大了,越發心直嘴快了。” |
舉賢任能 | 《禮記 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