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帶重還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í dài zhòng hái
基本解釋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shí)游香山寺,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這是她借來為父親脫罪的,裴度守候著還了她。見宋丁用晦《芝田錄 裴度》。后以喻拾到財(cái)物,物歸原主,不占為己有。
出處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shí)游香山寺,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這是她借來為父親脫罪的,裴度守候著還了她。見宋·丁用晦《芝田錄·裴度》。
拾帶重還的典故
傳說唐朝時(shí)期,宰相裴度年少時(shí)游覽香山寺,撿到一個(gè)婦人遺失的三條寶帶,盡管他很喜歡,但是他不據(jù)為己有,而是在原地等待失主的到來,原來是這個(gè)婦人借來為她父親脫罪用的。裴度毫不猶豫地還給他。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拾帶重還)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音信杳無 | 明·吾邱瑞《運(yùn)甓記·剪發(fā)延賓》:“盼前程音信杳無?!?/td> |
安身之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0回:“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jī)會(huì),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td> |
老實(shí)巴交 | 徐光耀《平原烈火》:“一個(gè)一個(gè)心慈面善,全是老實(shí)巴交的?!?/td> |
浪跡江湖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跡江湖。” |
自怨自艾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td> |
信及豚魚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td> |
不三不四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dāng)?shù)模灰欢??!?/td> |
鳳毛麟角 |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文》:“康對(duì)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鳳毛麟角?!?/td>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聽罷,扯定兩個(gè)公人說道:“卻是苦也!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藏形匿影 | 《鄧析子 無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無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