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而不露的成語故事

拼音mì ér bù lù
基本解釋嚴守秘密,不肯吐露。
出處晉 陳壽《三國志 董昭傳》:“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
暫未找到成語秘而不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秘而不露)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吉星高照 | 陳殘云《熱帶驚濤錄》:“那是他在香港當學徒時刺上的,帶有‘吉星高照’之意。” |
如履薄冰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酒囊飯袋 | 宋 陶岳《荊湖近事》:“馬氏奢僭,諸院王子仆從烜赫,文武之道,未嘗留意。時謂之酒囊飯袋。” |
有約在先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老夫人,這事本已有約在先,況兼孩兒又執意定要嫁她,也是他的緣分了。” |
夜深人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深夜人靜,為何叩門?” |
哀而不傷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古色古香 | 宋 陸游《小室》:“窗幾窮幽致,圖書發古香。” |
鴻儒碩學 | 《晉書·儒林傳序》:“鴻儒碩學,無乏于時。” |
公才公望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品藻》:“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
戶告人曉 | 西漢 劉向《列女傳 梁節姑姊》:“梁國豈可戶告人曉也?被不義之名,何面目以見兄弟國人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