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居的成語故事

拼音gōng chéng bù jū
基本解釋居:承當,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出處先秦 李耳《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功成不居的典故
春秋時期,老子提出辨證的政治主張,他認為天下人知道美與丑對立,有和無對立相生。圣人治國知道有為和有所不為,采取無為政策;知識有教則有不教,行不言的教育。萬物各有所為,圣人不去掌握,事功告成,圣人功成不居,人們歸功于他。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功成不居)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屈指可數 | 唐 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自期殞命在春序,屈指數日憐嬰孩。” |
大名鼎鼎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4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 |
痛定思痛 | 唐 韓愈《與李翱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
河魚腹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 |
舉賢任能 | 《禮記 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
極重不反 | 清·陳確《答張考夫書》:“今《大學》之為圣經,已成極重不反之勢。” |
遁入空門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門,我聽見,并不驚異。” |
萬里長城 |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
親上成親 |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怕不依隨蒙君一夜恩,爭奈忒達地忒知根,兼上親上成親好對門。” |
己溺己饑 | 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