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軀報國的成語故事

拼音juān qū bào guó
基本解釋捐軀:舍棄生命。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報效國家。
出處《元史 王戢傳》:“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軀報國,今既僨軍,得死為幸!”
捐軀報國的典故
金章宗時期,元帥高琪推薦王戢任副統軍,鎮守涿鹿關,元太祖成吉思汗率軍南下,在涿鹿激戰三天,終于抓住了王戢。王戢昂然說自己深受金主恩惠,發誓捐軀報國,為主殉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成吉思汗覺得他是個人才就放了他。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捐軀報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信及豚魚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td> |
以權謀私 | 鄧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有的黨政機關設了許多公司,把國家撥的經費拿去做生意,以權謀私,化公為私?!?/td> |
投石問路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2回:“此名為‘投石問路’。下面或是有溝,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實地,再沒有聽不出來的。” |
骨肉之親 | 閩劇《釵頭鳳》:“千不念萬不念要念舅父,伊和娘親姐弟骨肉之親。” |
有血有肉 | 秦牧《藝海拾貝 核心》:“但是總覺得那種思想交鋒并不是有聲有色,有血有肉,語言獨特,激動人心的?!?/td> |
斗水活鱗 | 語出《莊子·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共為唇齒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
聰明反被聰明誤 | 宋 蘇軾《東坡續集 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
有求必應 | 唐 李煙《妒神頌》:“所求必應,高山仰止?!?/td> |
心上心下 | 巴金《家》二三:“覺新連忙到房里去把信寫好,叫袁成送去。但是這也還不能使眾人安心。眾人還是心上心下的,害怕送信的袁成還沒有回來,一連兵就開進來了?!?/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