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知十的成語故事

拼音wén yī zhī shí
基本解釋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
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聞一知十的典故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很有才干,孔子周游列國,子貢隨行,關于外交方面的事情,往往由子貢去辦。有一次,齊國準備征伐魯國,孔子想派弟子前去護衛,許多弟子紛紛自薦。孔子最后還是挑選了子貢。子貢果然不辱使命,使小小的魯國免除了一場危難,盡管如此,孔子卻認為他比顏回還差些。他問子貢:“你和顏回兩人哪一個強?”子貢答道:“我怎么能和顏回比呢?顏回聽見一分就能知十分,而我聽見了一分,只能猜到兩分。”孔子聽后,也同意子貢的話,并感嘆道:“你是不如他,而我也不如他呀!”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聞一知十)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麻痹大意 | 巴金《堅強戰士》:“我要當心,不能麻痹大意,我應當找個隱蔽的地方。”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德容言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可想而知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漢唐俸祿》:“而郊以吟詩廢務,上官差官以攝其職,分其半祿,酸寒之狀,可想而知。” |
安步當車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己溺己饑 | 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
本末倒置 | 金 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而牧之者當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 |
黃雀銜環 |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吾西王母使者,蒙君拯救,實感仁恩。今贈白環四枚,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公,一如此環。” |
面有難色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5回:“賈大少爺因為奎官之事,面有難色,尚未回答得出。” |